“提筆前我先問各位幾個問題,搞音樂的也好,寫小說的也罷,你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或者是加工的時候,你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你想要創作的那個原型,還是說你想要創作出來的東西。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想到的都是影響你創作的原型,不然你的創作靈感是怎麼來的呢?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你的創作目的,你創作是為什麼而創作,你想要通過你的作品來表達什麼呢?
像是音樂,人人都想創作經典。像是電影,導演都想要拍出一流的電影,劇本家也想要寫出能夠引人深思的劇本,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向觀眾傳遞著什麼,這就是一個電影,一首歌曲他的靈魂和他經久不衰的魅力。
那引起人們共鳴的又是因為什麼?是因為通過作家筆下的人物,和讀者之間能夠引起共鳴,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種把個人人生的經曆上升到整個社會普遍性,往往是作家藝術家所追求的東西。
你所追求的,不過是在表達的時候能夠引發人們共鳴,這才是一部好的作品能夠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那麼問題又來了,你所接觸的這些原型也好,或者說創作目的也罷,歸根到底都是從哪裏來的?
你的創作原型來源於你的生活,或者說是你周圍人的日常生活,通過親身經曆或者是周圍人的耳濡目染來讓你有了接觸,有個感悟,然後升華。那麼讀者或者是接受著他們的共鳴又是來源於哪裏?也是來源於生活,來源於他們生活中的經曆,來源於他們的切身體會。
所以,就我看來,為藝術而藝術的說法雖然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卻有失偏頗。藝術是從生活中來,源於生活,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活裏去,這才叫藝術。為生活而藝術,我覺著這句話才是對我們廣大的藝術工作者的一個交代。”
猶豫了一會,李憶有些不不確定將這句話發了出去,他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支持他的觀點,還是說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單純的追求藝術上的美,很容易使作品喪失它的生命力。
將手機放到兜裏,出聲對著前方的司機說道:“師傅,能不能開的再快一點,我趕時間。”“好勒,你可坐穩了小夥子。你這是咋回事,家裏有人生病了嗎,大清早的就去醫院。”
司機師傅是個留著絡腮胡的大叔,看背影很是壯實,臉有些大。之前見李憶低著頭玩手機,沒出聲。從後視鏡裏,見李憶終於將手機收起來,這才侃談起來,其實做司機的有幾個不能聊天的?
“有個親戚住院了,今天動手術,所以有些著急。”“哎呀呀。那可是得快這點。”司機露出一副焦急的表情,火急火燎地將油門踩實,往目的地奔去。
下車後已經是七點多鍾了,太陽照得有些發亮,天空中的白雲今天不知怎麼少了許多,大概是被太陽都曬化了。僅剩的幾朵孤苦伶仃的飄著,就像是幾隻和羊群走散的綿羊。
趕到病房時,裏麵已經站著好幾個穿著白大褂的護士和醫生,在為莉莉做著手術前最後的檢查。李憶沒有進去打擾,站在門口看著病床上那個麵色有些蒼白的少女,身上被大大小小冰冷的鋼鐵機械檢查儀器所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