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鎮位於華北地區南部,屬平原地帶,無山可靠,但有水可依。正如其名,在孔家鎮生活的人們以孔姓居多,也有些其他姓氏如張、王、李、周等,但占少數。
說起這些少數的姓氏,據老人們講,他們的祖輩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移過來的。現在也是有史可查的,並且每年還會有人專程前往山西洪洞縣祭祖。
周晨屬於周家的第三代,從周晨的記事起,家裏的條件就比較差,有時候還要爺爺的退休金來接濟。
周晨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與姐姐周瑾相差六歲,與哥哥周燁相差七歲。與姐姐這六歲的差距一直令周晨困惑,按說姐姐在哥哥一歲時出生,那麼周晨也應該在姐姐一兩歲時出生啊,這一下子相差六歲,實在令人費解,也一時讓周晨開始懷疑自己的身世,周晨有時會想自己會不會是被買來的。
而說起周晨與姐姐周瑾的這六歲之差,其實是因為那個年代的一項優生政策“計劃生育”。原本在周晨的上邊應該還有一個哥哥,至於周晨的存在更像是一個“意外”,因為經曆過一次流產之後母親考慮本不想再生,然而周晨的父親執意堅持,為此還欠了不少外債。另一方麵如果先前的那個孩子幸運的降臨於世的話,可能也就沒有現在的周晨了。
周晨的父親叫周建軍,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名字,而村裏人更多稱他為“老啃”。“老啃”是兒時夥伴們給他起的外號,因為他的頭頂部位在小的時候曾被老鼠啃過,至今也沒有給頭發安家落戶的機會,去理發店理發人家也是象征性的收取個一兩塊。原本具有嘲笑的意思,後來人們叫的時間一長,也就不以為然了。
老啃不到一米七的個頭,偏瘦的身材,年輕時左腿受過傷,所以走起路來稍微的有點跛腳,再加上他那標準的光頭,給人一種喜感,倍感親切。
老啃出生在鬧饑荒的七十年代,那個年代缺吃少穿,土地比較貧瘠,農作物也沒有高產,人們的食物主要以紅薯、高粱為主,紅薯從葉到根吃了個遍,忍饑挨餓還是常有的事兒。
因為周晨的奶奶體弱多病需要在家靜養,且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更小的妹妹需要照看,也就是周晨的叔叔與小姑。十四五歲的老啃小學還沒有上完就開始做工幫扶家裏,那個時候周晨的爺爺還在三十裏外的縣裏做工,看著體麵收入少之又少,還要拿出部分收入用來抓藥,生活也是入不敷出。作為職工周振興平時或許還可以申請領取一些糧票之類的,給家裏改善一下生活。
老啃在照顧弟弟妹妹的同時還需要到生產隊裏掙工分,工分在年少的老啃眼裏就是有了工分就代表會有吃的了。那個時候一個工分也就五六分錢,在勞動力裏能夠拿到十個工分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的工分在六個到九個之間,換句話來說就是這一天的辛勤勞作能夠換來三到六毛錢的價值,每天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到年底進行結算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