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暮(1 / 2)

這個故事應該從哪裏講起呢?

從前的事,千頭萬緒,終究有些理不清楚,那便幹脆從她進城說起吧!

她要進城。

她叫楊朝道——所聞“朝聞道,夕死可矣”,但這畢竟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或者,我們可以稱呼她“楊梓晴”,這才是她自己比較喜歡的名字。

她要進的城不是普通的城,是汴京。

而汴京,是宇國之都城。

宇者,天地四方也。

當然,之所以定名為“宇”,是因為太祖皇帝在前朝曾任殿前指揮使兼宇州歸德軍節度使。

而楊梓晴此來不為此事,單因為一句“天下承平已久”。

她想問問當今聖上,此話如何說得出口!

北胡略燕,西夷寇邊,東倭不絕,南蠻為亂,哪裏是承平日久的模樣?

昨日她見了許多人自燕趙逃難而來,這才知道胡騎已經侵略趙地,逼近了邯台,想來不久邯台也要淪陷的。

邯台一旦淪陷,就看漳水畔的相州了。

楊梓晴直到,自己作為誦經人不應當幹涉朝政,但她終究見不得百姓愁苦,剛被人央央求了兩句心裏就動念上汴京來,更莫說誦經寺前還有許多哭哭啼啼逃難者。

這就無法坐視不理!

所以,她從河東冶中趕來,三日未眠。

誦經人的容貌因了楊梓晴冷意和天子掩飾,終於隻有幾個人見過,於是她進城倒也沒遇上什麼麻煩。

......

......

皇宮宮牆西一千步(這個是位閑散侯爺用腳丈量出來的)有片桃林,春天是煞好看的,然而秋天光禿的枝椏崢嶸地刺入空氣,顯出了滄桑蒼勁卻更讓人覺得生機缺缺。

據說,這片桃林底下是個活埋的葬坑,那些所謂“叛軍”的血肉靈魂滋養了桃樹,這才讓這片桃林得來一個豔名。

平日裏這裏是無人來的,今天林心的亭子忽然迎接了一個衣裝華貴的中年人和一位衣著樸素的年輕人。

宇國皇帝相貌並不出眾,然而那種執掌眾生生死的氣度卻似乎讓這裏的空氣粘稠了些,可他對坐的年輕人還是平靜的品茶1,並未被他的氣勢懾服。

“不知今日姑姑回京所為何事?”皇帝是罕見笑著張口問道。

楊梓晴皺著眉頭放下了茶杯:“這茶有些苦,是期望苦盡甘來,然而苦得緊了,是有可能受不了的。你現在貴為天子,見我的麵也沒必要稱姑姑,我不也是你臣子嗎?”

這話說完,又緊接著續上:“我前年離開京城前往河西,第一個去了邊境的延台,而後下長安、走包州、至原台、抵冶中。回京途中去林口看了看。延台已是人心惶惶,包州十月飛胡沙,包州城中人怨嗟。到原台卻恍然大變了,竟然是張燈結彩,絲毫是沒有驚慌的。到城中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朝中來過人說現在是承平日久,胡人不多時就會退去的。官家,我想知道,這天下如何承平日久?先皇駕崩時猶心念著胡人,怎麼現在胡人就不肯覬覦中原了嗎?”

官家卻是歎道:“姑姑有所不知,非是朕願意如此,實在是身不由己。你看這皇位光鮮,似乎誰能坐上來便是天大榮耀,其實不知這中間有多少凶險!宇國是在中原,東南西北無不是虎視眈眈,哪裏能平靜下來。不過,當今之計,倒還有一個法子可以救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