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百姓甚至在懸崖上開辟石洞,用來儲存糧食。
石洞被人用來生活,這樣的遺址,整個蜀北倒是還有很多。
當然,現在,大家是不用生活在石洞裏了。現在石洞外麵的生活條件很好。
但是在以前,石洞可是好東西,冬眠夏涼,非常舒服,而且非常安全。
石洞被用於宗教,這個也還挺多的。
這在每個縣城都有很多,不說其它,就蜀北這個城市中心,至少就有三處。比如:皇澤寺、千佛崖、濕地公園門口的寺廟。
石洞被用於祭祀這個倒是不多,但是也不是沒有,因為破除四舊,破除封建的那些年裏。這些東西人們避之不及,這些東西早就被毀了。
而且這些東西也本來就不吉利。
大家都對這個很忌諱,所以流傳下來的東西非常少。
就如同當年的“仙舟”一樣,如果不是有了出土文物作為證據,人們甚至不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
其實這就是蜀地的船棺葬。
蜀北是個開放與包容的城市。
它連接中原,依靠嘉陵江和其它一些南方地區相連接。又因為戰亂和行商、民族遷移,有些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聯係和區別。
十裏不同鄉,百裏不同俗,用來形容這個地方非常切貼。
原始時代開始,人們便認識到死亡與活著的區別。
因為向往永恒的存在,人們便將一切他們以為美的存在運用在生活之中。
在他們的眼裏,死亡隻是換了一個更美好的地方繼續活著。
像古代埃及一樣,我們的祖先也是注重死後的陪葬,也注重死亡的儀式,在千百年的喪葬行為之中,他們甚至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喪葬文化。
在古代的巴蜀之地,因為地形和宗教、信仰等原因,他們形成了一套不同於中原的文化,但是冥冥之中,我們卻也能看到一些中原、西南、甚至更遙遠的西洋文化的縮影。
其實這就是巴蜀的開放與包容,吸收與創新。
在蜀北,墓穴文化卻是多樣性的。
這裏曾是一個多民族活動區域。不同於古越的懸棺,也不同於岷人的石穴,更不同於少數民族的天葬、火葬、水葬,蜀北這塊土地之上,更為顯得複雜。
這裏,有獨木舟形棺木為葬具的墓葬。在古蒹葭國,也就是原來的苴國區域之中,人們發現了船型棺。這種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拚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整個棺材如同一個封閉的小船,隨著時光潮流,駛往那未知的極樂之地。在古蜀,這種船型棺也就是“仙船“、“舟船“。
是一種死亡與新生。是生與死的另一種延續。
當然,這種墓穴並沒大肆流行。
而是在少數上層尊貴的統治者中才能夠使用這種棺材。這是一種尊榮,也是一種家族的傳承與榮譽。
在蜀北,有一種髒言亂語言,其實也就是和這種喪葬文化息息相關的。比如:我“操”你仙人板板。其實在巴蜀話之中也就意味著:用器具撅人祖墳。
因為時代久遠,木頭埋葬在地下,容易腐蝕。所以,這種墓葬文化並不是大規模出現。
現在蜀北的人的棺材多是就地取柴。一般都是使用“柏樹”“鬆樹”之類的拚接而成。
而在蜀北,有一種樹叫做香椿樹。
這種樹木在蜀北很多地方都有栽培。因為葉子具有椿香,可以食用,味道鮮美,所以在蜀北廣受人們的喜愛。比如:香椿炒臘肉、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蠶豆、香椿泡菜等等。
這種樹木生長迅速,而且它的皮還可以做香料。
在蜀北,香椿樹意味著長壽、舉家發達是“發王”。
而且這種樹木因為生長旺盛,將活體香椿樹截成段,埋在樹下,它就能生根發芽。
所以人們希望以這種樹木作為棺材,給子孫帶來幸福和安寧,從此舉家發達走上康莊大道。
但是寓意雖好,普通人卻不敢以此造棺的。
因為在蜀北人們的嚴重,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這種樹木帶來的福運的。如果喪者沒有與之匹配的德行和福運,棺材板兒是壓不住的,也是會給後輩子孫帶來厄運的。
成王成侯,冥冥之中隻有定數。
普通的百姓不安於命運,希望改變命運。但是也會審時審力,不會去強求那種遙不可及的追求和夢想。
所以,蜀北的人們尋常也是安居樂意,穩重踏實,一步一步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