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救人(2 / 2)

隻見那老伯的後背居然爬著十多隻指甲蓋大小的蟲子,它們緊緊地貼在老伯的身後,看起來就像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大痣。

王夢曉忍不住“哇”地一聲,吐了出來!

這是什麼東西啊?

太恐怖了!

太惡心了!

顧思遠更是表情疑重,滿臉沉思。

這東西可不是什麼好東西!

那是蜱蟲。

蜀北經常將其喚作逼煞(讀音)。

各地名稱也不相同,比如牛虱子、壁虱、扁虱、草爬子等。

蜱做pi,蟲從卑。“卑”意為“從屬物”。“蟲”與“卑”聯合起來表示“從屬於宿主的蟲子”、“寄宿性蟲子”,一種吸血的寄生蟲。

通常寄生的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

蜱蟲大多以吸食血液為生,叮咬的同時會造成宿主刺傷處發炎。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例如全溝硬蜱寄生在動物或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微小牛蜱多寄生於牛的頸部肉垂和**,次為肩胛部。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四種類型:單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多宿主蜱。

單宿主蜱:發育各期都在一個宿主體上,雌蟲飽血後落地產卵。

二宿主蜱:幼蟲發育為若蟲在一個宿主體上,而成蟲在另一個宿主體上寄生。

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在3個宿主體上寄生。

多宿主蜱:幼蟲、各齡若蟲和成蟲以及雌蜱每次產卵前都需尋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飽血後離去。吸血前大約綠豆粒大小;吸飽血後,可達大拇指大小。通常軟蜱都屬多宿主蜱。

因為這種換宿主的現象,通常蜱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病毒的宿主。

因為蜱蟲種類繁多,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發現,目前已經發現的蜱蟲種類已經超過800多種。我國的大部分森林都有發現過蜱蟲。

而通過蜱蟲傳播引發疾病或者死亡的案例,在我國有,在世界各國都有。傳播的疾病通常有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蜱媒回歸熱、萊姆病、q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熱、無形體病、紅肉過敏症等。

2010年夏天,河南某縣,有多人被做蜱蟲咬傷,不治身亡的案例,引起村民恐慌。其實當地2009年已出現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為蜱蟲“重災區”。

此後,蜱蟲的危害在全國各地得到重視。

因為蜱蟲的唾液中含幾百種蛋白質,成分複雜,帶有病毒。

而且蜱蟲的叮咬是個複雜的過程。通常,它咬破人或動物的皮膚後,把抗凝劑和麻醉劑注入人體,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或動物未發覺的情況下,它吸飽血後,叮咬處的凝血脫落,這個過程需要4時。

但蜱蟲引發的疾病並非蜱蟲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於其體內含有的病原體所致。

蜱蟲隻是一個媒介,是一道橋梁,它攜帶病原體,通過叮咬就可以把病原體傳入人體,並在體內繁殖,在被叮咬者免疫力差的情況下才會發病。在醫學上,這類由吸血昆蟲引起的疾病被稱為“蟲媒傳染病”。

因為免疫力不同,有時候會出現被同一蜱蟲咬傷,卻出現患病與不患病、嚴重與不嚴重的兩種情況。所以被蜱蟲咬傷,不要恐慌,正確的方法便是到醫院進行一次檢查。

如果發現蜱蟲附著在身體上,不能立即用鑷子等工具將其除去,因為蜱蟲體上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在受到刺激後,蜱蟲會越發往體內鑽,並加大劑量地釋放蜱蟲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將蜱蟲摘除或是用手指將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確的,民間還有些諸如用火燒蜱蟲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

正確的方法是趕緊找到最近的正規醫院,叮囑醫生在叮咬處消毒後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後才可用鑷子將蜱蟲去除(注意蜱蟲口器裏的倒刺一定不能留在體內),之後趕緊進行入院觀察治療,並注射相應的抗病毒藥物,在度過潛伏期之後,身體無發病症狀後再出院,若出院後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並一定要把被蜱蟲叮咬的事告訴醫生。

此時見老伯已經這般模樣,幾人都有些擔心。

也不知道他被這些蜱蟲咬傷,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山區,那蜱蟲容易傳播疾病,是非常厲害的叢林角色。

畢竟現在是蜱蟲活動的高發期,因為每年6-11月,蜱蟲處於繁殖發育的高峰期。

“現在怎麼辦?”王夢曉,滿臉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