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再來一碗。”
趙茹拿著空碗,拍了拍已經被她吃的滾脹的肚子。
蜀北氣溫偏寒,比蓉城平原要冷的多,這裏屬於山區,早晚溫差較大,即使是在盛夏八月,人們一早出門也得加一件小褂,
這裏的人喜歡吃,他們在漫長的歲月裏創造了自己的飲食文化。
就比如現在的這個薄皮粉吧,就是蜀北的一大名小吃,這裏的人稱之為涼麵。說它是麵,其實不然。
這是一種用特質的陳年大米按照一定比例泡水,榨漿,然後放上紗布,蒸熟,攤涼,切成條狀,然後放入豆芽,蔥花、香菜、蒜水、油、鹽等調製入味,便可以食之。
看著簡單,其實不然,蜀北上千家店都有賣這種小吃,但是沒有一家的味道相同,各有各的特色,為什麼呢?最主要的有兩大原因。一是那個不辣的香油和帶辣味的辣椒油,其二便是陳年大米的質量還有年份。
蜀地喜食植物油,尤其是菜籽油,這裏使用的油一般都是本地收割的,蜀北偏寒,山區較多,這些菜籽產在崇山峻嶺之間,經過山區的風吹雨打,自是有了不一樣的味道,不說其他,你能在蜀北看到像北平那樣濃霧皚皚,出門必須要帶個口罩的嗎?恐怕不能的吧?所以這裏的菜籽油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吃起來的味道也不一樣。
除了這個油的原因,還有一部分就是香料的比例,這幾乎是每一個手藝人的獨門秘方,有的甚至是代代相傳,傳承了幾百年。別看著花花草草、亂七八糟的,可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東西,決定了蜀北每一家店都有自己不同的味道。
當然,除了上麵這兩點原因,還有一個便是蜀地的水。
蜀北的水穿過秦嶺大巴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下礦物質構造,決定了蜀北和其他地方有著不一樣的味道,曾經有人把蜀北的這種小吃引到蓉城,但是卻沒有了蜀北的味道,後來聽說老板每天從蜀北寄水,這才保證了那種蜀北味道,從此,那家小店絡繹不接,當然,趙茹沒有見過那家老板,真假也無從考究,她現在正拿著碗,吃的無比開心。
老板見她喜歡,便也開心起來,同她攀談起來。
“小姑娘,你是第一次到蜀北啊?”
“對呀,第一次來。”
“大叔有什麼推薦的嗎?”
“姑娘是喜歡吃還是玩呢?”
趙茹嘻嘻一笑,“當然是兩者兼並好了。”
接著大叔便對趙茹進行了一次全方麵的推薦。
趙茹知道蜀北曆來是個重鎮,這裏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大唐盛世,甚至是更早的三國、先秦以前的苴國。
曾經這裏經過戰爭的洗禮,這裏也烙下不少曆史的烙印。
這裏曾經是一片蠻荒之地,地勢險峻,荒無人煙,苴國和巴國、蜀國曾在此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三國時期,劉備入蜀,張飛薑維駐紮在這片土地,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病死五丈原。
那些挺拔的高山與樹木,就像一個個曆史的記錄者,他們旁觀者一切,卻又無可奈何,這能任由風吹雨打,將所有的足跡埋沒,等待某一天,這所有的一切再次被人發現,將那些故事展現在世人麵前。
現在,趙茹心滿意足地拍著肚子拿著手機打開朋友圈,比了一個“耶”字,然後發了出去,上麵備注幾個字“進入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