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兵進駐波羅的海地區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8月,蘇聯以武力強行改組三國政府,將三國變為蘇維埃共和國並入蘇聯。到1940年,先後有15個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蘇聯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聯邦製國家。

第二次工業革命國際聯盟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飽受戰亂之苦的各國人民強烈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渴望和平。早在戰爭結束之前,一些參戰國和中立國的政治家們就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國際體係來防止如此巨大的災難再度發生。1915年,英國成立“國際聯盟協會”;美國成立“美國實現和平聯盟”。1918年1月,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表示,英國的作戰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建立某種國際組織來限製軍備和減少戰爭的危險”。美國總統威爾遜則在 “十四點”原則中特別強調,“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到戰爭結束時,英、法、美等國都已製定了成立國際聯盟的方案。

1919年1月25日,巴黎和會全體會議通過了由最高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並決定把它作為總的和平條約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後,和會成立了以威爾遜為主席的委員會,起草國聯盟約。各主要戰勝國都力圖使自己的方案體現在盟約之中。然而,由於盟約起草委員會主要由英、美代表組成,又以英、美的聯合草案作為討論的基礎,因此法、日等國的要求並未全部得到滿足。

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會通過國聯盟約。1920年1月20日,《凡爾賽條約》生效,國際聯盟在日內瓦正式成立。當時的會員國有44個,戰敗國和蘇俄被排除在外,後來逐漸發展到63個。

國聯盟約共26條,主要包括國聯的組織機構和職能,建立國聯的目的、達到目的的手段以及管理殖民地的委任統治製度。

國聯的主要機構是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行政院和常設秘書處。國聯盟約宣稱,國聯成立的宗旨在於“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為此,盟約提出了會員國為實現這一宗旨應盡的義務與職責。

第一,裁減軍備。會員國“必須將本國軍備減至最少之限度,以足以保衛國家的安全及共同實行國際義務為限”,但是這種泛泛規定對各國政府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事實上,它們反而時時以國家安全的需要和實行國際義務為由而不肯裁軍。

第二,會員國有相互尊重並保持領土完整和行政獨立,以防禦外來侵略的義務。會員國應當保證共同反對侵略和消除戰爭威脅。如果發生爭端,應將爭端提交仲裁或交行政院審查,並對破壞盟約而進行戰爭的國家采取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製裁。但是盟約在這方麵有許多漏洞,不僅給侵略者以可乘之機,也使操縱國聯的列強可以對條文作出不同解釋。 ΨΨ

第三,會員國要“維護各國間基於正義與榮譽之公開邦交”,凡是各國之間訂立的與國聯盟約不符合的條約均應廢止。但是在對戰敗國的和約中的許多條款,恰恰是戰前或戰爭過程中列強訂立的秘密條約的兌現。

第四,盟約規定了“委任統治”製度,把德國的殖民地和奧匈帝國的領地交給國聯,由國聯把它們委托給英、法、比、日等主要戰勝國進行統治。“委任統治”製度,是列強為了維護殖民統治而對舊有的殖民體係進行的一種改造,沒有改變殖民統治的實質。

在創建國際聯盟的過程中,威爾遜起了很大作用。但國聯的成立並未使美國獲得多少實際利益,也未實現美國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的計劃。這引起了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吵。美國參議院以國聯盟約損害了美國的利益為借口,拒絕承認威爾遜已經簽字的《凡爾賽和約》,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是世界上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它反映了20世紀的世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的現實。但是在帝國主義強權政治存在的情況下,它實際上成為英、法所操縱並被美國所支持的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的外交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4月國際聯盟正式宣告解散。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mylife928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