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又譯為伊波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隻有5天至10天。
………………………………
經科學研究發現,埃博拉病毒可導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熱,人一旦罹患此病可能致死。
它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死、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早期,埃博拉出血熱表現為頭痛、輕度目眩等與感冒相似的症狀,容易被誤診。
死亡前3天左右,患者全身高燒顫抖,持續性嘔吐越來越厲害。
死亡前1天,人體膠原開始溶解,皮下組織溶化,皮膚與人體剝離,全身髒器和體表出血,全身痙攣,極度痛苦地死在血泊之中。
科學家將這一病毒的起因,歸結於非洲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果蝠”。
………………………………
“活死人”現象就是一種由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在連續高燒數個小時後,一個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將會陷入昏迷或者昏厥狀態,而這一征兆與臨床死亡極為相似,所以經常被認為這個病人已經死亡。
但是,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後,這個病人忽然蘇醒,並且進入一種極具攻擊性的狀態。這個意識模糊的病人將撕咬所有運動的物體,包括人類和動物。同時,這種疾病將使得病人分泌大量的唾液,並且引發內出血現象。但是,在外人看來,這個“忽然複活的死人”嘴角流下了鮮血、眼神變得呆滯,成為已融化的活人,故將此病毒稱為僵屍病毒。而“活死人”唾液中含有大量埃博拉病毒,故被這種“活死人”咬傷的人,也將感染埃博拉病毒。
………………………………
1976年,位於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80人死於埃博拉病毒,蘇丹國151人死於埃博拉病毒。
1979年,蘇丹再次發現埃博拉疫情,22人死於埃博拉。
1994年,銷聲匿跡15年的埃博拉再次爆發,5個位於疫區的村莊全滅。
2012年,埃博拉肆虐整個非洲,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出現疫情,260多萬人死於此病。
………………………………
2014年,埃博拉病毒不再局限於非洲,而是在全世界的多個地區爆發,以其極強的傳染力,極高的死亡率,令各國均感覺到嚴重威脅。至此,數個超級大國,如紅星共和國、美力肯合眾國、英格倫德聯合王國、若沙、者潘、哲姆內等超級強國,不再袖手旁觀,而是聯合在一起,聚集全世界的生物學、藥物學、化學等多個領域的頂尖研究人才,共同致力於埃博拉病毒抗體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