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克福,安聯保險公司和慕尼黑再保險集團(MunichRe)的總部都設在這裏。
慕尼黑是歐洲最大的出版中心,擁有德國最大的日報之一南德意誌報,以及許多出版社(僅次於紐約市)。
巴伐利亞電影廠位於Grünwald的郊外,是歐洲最大最著名的電影製片廠之一。
漢莎航空公司在慕尼黑設立了它的第二樞紐: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國際機場,這是德國第二大機場,僅次於法蘭克福國際機場。
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萬賓客來此歡度這一盛大的節日。
慕尼黑的啤酒節源於1810年為慶賀巴伐利亞的儲君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係列慶祝活動。
一百多年來每逢9、10月間,全城街頭一派“啤酒氣氛”,街上啤酒小吃攤林立,人們坐在長條木板椅上,手捧能裝一公升啤酒的陶瓷大杯,盡情暢飲,整個城市一片歡騰,幾百萬升啤酒,幾十萬支香蕉被一掃而光。慕尼黑人的“啤酒肚”也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能喝善飲。
2月的慕尼黑的嘉年華會,以狂舞而著名。
4、7、10月的騎馬遊行,由裝飾各種物品的馬和彩妝的人們形成的隊伍,遊行至祭祀聖格歐克的教堂。
7月的兒童節從15世紀延續至今的兒童節慶活動,1000多位穿著民族服裝的兒童展開遊行。慕尼黑啤酒節每年九月底至十月初,一連兩星期在特蕾西亞草坪廣場(Theresienwiese)。
慕尼黑城市的標誌可以說是市中心的瑪利亞廣場(Marielatz)。廣場上的新市政廳、聖母金像和緊鄰的聖母教堂即慕尼黑大教堂(有兩個綠色“洋蔥頭”尖頂的雙塔建築)組成了慕尼黑明信片上永恒的主題。每當時辰鍾報時,塔樓上的彩色小人動起來的時候,都可以見到廣場上人頭攢動。
關於聖母教堂的圓頂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教堂建於15世紀,但教堂的尖頂卻一直沒有竣工。在停止建造50年後的16世紀,人們才決定完成此塔頂的建築。
當時哥特式的建築時代已完全過去了,從意大利傳來了一種新型的建築風格,即文藝複興風格。
哥特式教堂當然免不了也被安上了當時時髦的圓頂,人們將其稱為“羅曼國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異國風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意大利風味的”。
正是這種圓頂風格成為了以後巴伐利亞眾多教堂建築的典範,一些比較古老的、同樣也是哥特式的教堂發生了改變,也被安上了圓頂,同時,還有許多建於17世紀的教堂建築從一開始就采用“洋蔥”塔頂。
慕尼黑奧運村是為舉辦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而建造的。奧運村的最高建築是高289。53米的電視台,站在電視塔上可望見百公裏以外的阿爾卑斯山,而坐在高高的電視塔旋轉餐廳裏,一邊品嚐美味佳肴,一邊觀賞城市全貌及遠山美景則更是一種享受。慕尼黑奧運村的建築別具一格。奧林匹克體育場總麵積7。5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觀眾觀看比賽,其帳篷式的頂蓋遠看就像一張大漁網,錯落有致,十分壯觀。
巴伐利亞是德國一個比較保守的州,作為其首府的慕尼黑,人們的生活則具有傳統保守和現代開放的兩麵性。從服飾上看即有穿著巴伐利亞皮褲、頭戴極具民族特色的巴伐利亞氈帽的人們,也有穿著入時、出入酒吧和迪廳的年輕人。
慕尼黑是德國著名的博覽會城市,每年舉辦二十多個博覽會,如:國際建築機械博覽會、國際手工業博覽會、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及電子計算機及電子元件專業博覽會。
慕尼黑的四周,有眾多的森林圍繞,這些森林帶寬達10至20公裏。
“福斯特裏德公園”就是其中的一個。幾乎所有的森林都受到了保護,森林的大部分樹木是雲杉樹。因為幼小的雲杉樹上有刺人的針葉,而不會受到野獸的咬嚼,所以通常都采用雲杉樹進行育林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