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是一本談吃的散文隨筆集,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茶、酒、野菜、肉及魚等等,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東西,盡可能寫得惟美而有情趣些,像和老朋友拉家常般的娓娓道來,盡可能讓大家讀來有種親切之感。
中國是一個好吃的國度,國人愛琢磨吃,更愛談吃,也特別會“吃”,可謂“張口就吃”。見麵打招呼:“吃了嗎?”可見,吃在我國是多麼的重要。不但吃飽了肚子,吃出了不同味道,吃出了品味,還吃出了文化。
我國的“吃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十個民族,個個有特色美食。飲食文化綿延幾千年,至今六萬多種傳統菜點,兩萬多種工業食品,風味流派五光十色。菜係分巴蜀、淮揚、齊魯、粵閩四大係;菜肴調配四季有別。冬則味醇濃厚,夏則清淡涼爽。各種菜蔬,四季更替,適時而食,講究菜肴的美感。色、香、味、形、器的協調,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一應俱全。並且,每種味道裏麵有細分,比如吃辣的地方,又各具特色。湖南人的辣味以香辣為主,貴州人的辣味以酸辣為主,四川人的辣味卻是麻辣。中華民族經過了幾千年的錘煉,發展成為一個飲食文化璀璨與非常喜歡“吃”的國家之一。
說到吃,我自然喜歡美食,雖不是廚師,但隻要有時間,就會烹炒煎炸,做出令我們讒言欲滴的各式菜肴。中華美食文化,有著讓國人自豪的曆史,一道菜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湯就是一種文化,鍋碗瓢盆,透出的都是豐厚悠久的文明——中國曆史人文,最直觀地體現在飲食文化的傳承中,飲食背後的風俗、儀式、倫理、趣味中,隱藏著最樸素的文明,從有味有趣中獲得飲食文化的快感。
美食是認識一個國家文化最直接的窗口。我國飲食烹飪的傳統精髓,也是區別於歐美世界的盤中散拚模式,又是遊子每每念茲在茲都會舌下生津的,我以為就是“調乎鼎鼐”了。也這是說,將多種食材、配菜、輔料,憑照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又按照先後多少的講究,燴於一鑊,從而令各式食料依照主次,互相激發,煥發釋放出它們各自美的精華,然後中和融彙成為一款美肴。甚至有說,此種烹飪文化,與民族傳統的哲學理念,也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就以天目湖的“魚頭砂鍋”來說吧,它的主料是鰱魚頭,當砂鍋的蓋子開啟,熱氣氤氳香氣撲鼻間,純乳白色、了無油腥的湯汁中,一尾鰱魚頭側臥如遊。鄧小平吃了讚不絕口。其實,這款菜並非山珍海味,食材也十分普通、十分民間,之所以為招牌菜,主要是烹飪功夫到家了,再普通的食材也能成為珍饈。
泱泱華夏五千年,流傳至今綿綿不絕的文化,“吃文化”的積澱也是相當豐厚,從孔老夫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到東坡肉、萬山蹄,從袁枚的《隨園食單》,到李漁的《閑情偶寄》等,可謂是蔚為壯觀。僅是《紅樓夢》中那個茄子的燒法,就令劉姥姥歎為觀止。但時代畢竟在進步,飲食文化也與時俱進,要講究科學性、保健性、合理性及環保性。不要讓饕餮之風、奢侈之氣,影響當下的社會風氣。記得電影《鴉片戰爭》中,當李鴻章請洋鬼子吃飯時,滿桌的山珍海味、盆碟堆集。而洋鬼子在讓李大人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之後,宴請李大人的僅是一塊半生不熟的牛排,當李大人發出質疑時,洋大人答道:“你們把時間都花費在吃上了,所以你們今天簽了這個條約。”這就夠我們細細思索的了。
“衣、食、住、行為生活的四要素,人類原不能不吃。但吃的意義如此複雜,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煩,吃的範圍如此廣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無別事者也,求之於全世界,這怕隻有中國民族如此的了。”這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散文家夏丐尊先生曾寫過一篇題為《談吃》的雜文中所說的話。他為此概括道:中國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是口的文化。毫無疑問,夏丐尊先生以諷刺和幽默的筆調,批判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痼疾,表達了自己的愛憎之情,其批判之觀點,諷刺之意義,幽默之風格,值得我們品味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