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錦州荒廢一年的田地,袁崇煥痛心疾首:“若不是去年冬天,經略高第判斷失誤認為錦州防守不住,執意強迫軍民從錦州,大、小淩河撤離,使得米粟被丟棄,民眾遭傷亡不計其數,這裏也不會荒廢如斯,而應該是一眾百姓收割小麥、玉米的喜慶景象。”袁崇煥暢想著。
而袁崇煥剛才所怨恨的人高第也是魏忠賢的手下,劉、紀二人聽到袁崇煥批判高第自然不滿:“去年高大人宣布撤離也是為軍民著想,不得已而為之。萬一錦州真的被攻陷,損失,傷亡隻怕會更大,到時,袁巡撫擔當得起嗎?”
袁崇煥這才意識到他們都是魏忠賢一派,想到要隱忍,忙改口:“劉大人說的有道理,去年的情況,撤與不撤,實難斷定。然而,時至今日,袁某有意召集軍民,大興屯田,恢複錦州,大、小淩河這些被放棄的疆土。不知三位有何建議。”
趙率教第一個滿心歡喜:“袁巡撫,我趙率教大舉讚成。努爾哈赤剛死不久,金軍會有一段時間不發兵,正是我們屯田的好時機。我一向對部下軍隊的教導是:戰則為軍,不戰則為民。袁巡撫這個提議甚好。”
而劉、紀二人卻有不滿,紀用不屑地說:“袁巡撫,遼東每年的軍餉就是大把大把的,這大興屯田需要向朝廷請求多少撥款啊?如果失策,朝廷怪罪下來怎麼辦?”
袁崇煥摸透了二人的心思,隻是一忍再忍,強笑著說:劉大人、紀大人,袁某會上疏朝廷,屯田所需費用不用請求朝廷太倉撥款,直接從寧遠等地的儲備中扣出,待收獲後再返還。而這幾地的田地為朝廷帶來的稅收可得好好算算。到時,兩位大人和魏千歲的賞賜,我袁某可無法論斷啊。”
劉、紀二人暗自竊喜:“袁巡撫說的為朝廷征稅一事,的確利國利民。所以屯田一事怎可由袁巡撫一人承擔責任,我等一道上疏,朝廷肯定同意。”
袁崇煥和趙率教蔑視地笑:你們是想得到那點賞賜吧?
不管如何,屯田一事還是按袁崇煥的計劃進行著。
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也就是天啟七年正月,袁崇煥收到前線消息:“袁巡撫,皇太極舉兵渡過鴨綠江征討朝鮮。”之後,又收到皇太極與大明議和的來信。
袁崇煥召集關內外文武眾官商討皇太極征討朝鮮一事。袁崇煥思量著:“趁著皇太極征討朝鮮,我軍是否該有所作為。”
祖大壽明白袁崇煥的意思:“袁巡撫,屬下提議,趁金軍、朝鮮作戰之際,我大明軍民立刻修繕因戰爭被毀的各個城池。”
“甚好,”袁崇煥拍案讚賞:“好計策。袁某記得天啟三年,祖將軍曾奉命修築寧遠城牆,已是滿肚子經驗。這次就由祖將軍組織人力、物力修繕錦州,大小淩河三城的城牆!”
“是,屬下遵命。”祖大壽已是袁崇煥的得力幹將了。
祖大壽剛領命去修繕城池,朝廷就來人了:“報,朝廷文書。”
袁崇煥打開一看:
說與遼東巡撫袁崇煥知,如今朝鮮遭金軍侵襲,東江島亦遇襲。因朝鮮為大明屬國,東江島為大明駐守之島。今遣袁崇煥火速派兵支援朝鮮和東江島,協助驅趕金兵。
袁崇煥看完文書,很是煩悶:剛跟金廷議和,想喘口氣,準備修繕各地城池,而今又要分散精力派兵出征。袁崇煥將桌子上的茶杯和文書一並拍散在地,又靜心思考著禦敵之策。一會,袁崇煥下令:“東江島環水,左輔、趙率教、朱梅三人率九千兵力增援。”
壞消息又來了:“朝鮮倒戈,與金軍結盟,一同進攻我大明東江島,島上毛文龍將軍不堪重負。”
“什麼?”袁崇煥怒發衝冠:“朝鮮是我大明屬國,年年進貢,在大明的羽翼保護下生存,現在居然背叛大明?傳我令,左輔、趙率教、朱梅手下九千兵力分出一半水軍,逼近三岔河,牽製金軍,以輔助毛將軍抵禦金軍和朝鮮。”“是。”
終於在袁崇煥派遣九千兵力的牽製下,東江島毛文龍將軍率兵將金軍和朝鮮雙雙擊敗。
金軍大敗後又得休整一段時間,袁崇煥趁此間隔繼續修繕各地的防禦城池,主要還是錦州,大小淩河。先後派了祖大壽、趙率教、尤世祿來督造。
這段間隔稍稍喘口氣吧,袁崇煥時常回自己的府邸用餐了。這些天覺得有些異樣,吃飯時問:“墜兒,這半個月來怎麼經常連續幾天不見玉蟾用晚餐,而且一回來就把自己關在屋裏。弄什麼名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