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太子李治的煩惱(1 / 2)

馮小寶在幾名侍衛的看護下,跟著那傳旨的太監來到一間金碧輝煌的大殿。

太子爺李治剛剛批奏玩幾份奏折,不由心力交瘁的揉了揉腦袋。

自從去年太宗皇帝龍體中風,癱瘓在床上以後,基本上重大國策的奏折都由太子處理。

雖然這段時間他微服私訪在外,但是公裏的奏折還是源源不斷的送到他的行宮。

河北大水,泉州海溢,陝西大旱,通州秋蝗損稼,靈州地震,渠州鼠害橫行......一樁一件都需要他的批奏。

當然,還有山東響馬橫行,霸州綠林造反,邊境突厥死灰複燃,高昌、龜茲、吐穀渾暗生不臣之心。

最要命的是宮中傳來消息,這一段時間的太宗皇帝忽然迷信起來長生不老之術,比起秦皇、漢武帝過之而無不及。

他聽信天竺俘虜中一個叫那羅邇娑婆的方士詭稱能配製金石仙丹,甚至把那方士請到金颯門宮內配製延年仙丹,讓他服用。

太子李治不由的露出一絲憂慮,自太宗皇帝即位以來,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史無前例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穀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使各民族融洽相處,更是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但是物極必反,由於太宗施政苛急,壓榨過甚,以至於大唐很多百姓民不聊生。

令很多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便號稱“魚米之鄉”的蘇杭兩州,無數大唐百姓仍然身陷賣兒賣女、賣田賣地都無法繳納苛捐雜稅的苦境。

為了逃避苛重的徭役,很多人甚至被迫自殘肢體,“福手福足”比比皆是,無數人間慘劇就這樣在太宗的功業大夢之中上演。

再加上吏治日益腐敗,門閥坐大後濫用權力,更是大大加劇了土地兼並,進而導致以均田製為根基的府兵製迅速崩毀。

軍隊士氣渙散,戰鬥力銳減,士兵甚至大量逃亡,這也正是太宗征遼铩羽而歸的原因。

最重要一點由於法統不正,根基不穩,太宗皇帝的帝座並不穩固,因此在奪取皇位後,非常倚重門閥貴族們的支持。

甚至不惜交換國家利益,加大門閥的特權,讓他們霸占更多的資源,把持住幾乎所有的晉升通道,藉此來收買拉攏以鮮卑為主血統的關隴豪門,還施行了編撰《氏族誌》之類的行為,以取悅眾閥門。

而在諸般政策的袒護下,複辟的關隴貴族們迅速坐大,很快便重新把持朝政,先進的科舉選官製度名存實亡,這無疑是一種文明的大倒退。

從隋,文煬二帝兩代人數十年的改革努力一朝付之東流,社會又重新倒退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貴族把持國家,平民永無進身之階的灰暗狀態。

此後,諸閥子弟充斥於國家各個部門,將家族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恣意盤剝百姓,而無限製的濫權又引發了嚴重的土地兼並,以及貧富懸殊、社會極度不公、百姓生活困苦等一係列惡果,激化了社會矛盾,也動搖了唐帝國的統治根基。

大唐王朝雖然在所有人的眼中依然是那個“天朝上邦”,但是隻有李治知道這個龐然大物實則從裏到外已經腐朽不堪,稍有不慎就會轟然倒塌,泯然眾人矣。

因此被立為太子以後,他可謂是殫精竭慮,勤勤懇懇替父皇還有天下的百姓監管著諾大的國家。

可想而知,一個年僅十七八歲的少年壓力有多大,再加上他從小體弱多病,身體本來就不好,最近以來身體愈發疲憊。

但即便這樣,這一次他還是微服私訪來到了洛陽,因為貞觀二十二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太史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

再加上當時民間流傳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讓太宗皇帝更加擔憂,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

洛陽隻是李治的第一站,不僅僅因為“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民間傳說,最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