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集而生之處即為江湖,江湖如大水潭,有風就有浪,風愈大,浪濤愈凶猛,勇者可順浪勢而前進,成王建大業;弱者則淪為波臣,永無翻身餘地。自古以來皆然,絕無例外。
中國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於西元九六O年建都汴京(即今日之河南開封)後,曆經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任皇帝,國力始終積弱不振,由於中國北方沒有長城之防護,西夏、契丹、金人與蒙古遊牧民族不斷侵略中國北方疆土,致使戰爭頻仍,終致國庫空虛,內政鬆弛。
西元一O六七年,北宋英宗趙曙在位三年即因病離世,太子趙頊繼位為神宗,年號熙寧,此時,神宗才十八歲。少年時代的趙頊雖深居皇宮,惟其天資聰穎,對事理判斷之能力遠勝其父英宗,故趙頊在太子時代即對國家麵臨之窘境知之甚詳。及至克承大統繼位皇帝後,便亟思改革財政,期使朝廷財源富足,增強國力,然後揮軍北方征戰,驅逐異族,擴大宋室版圖。
太子趙頊在其近臣韓維之推薦下,對王安石的政治觀點早已非常欣賞,殷切盼望有一天能重用王安石的政治長才。故趙頊繼皇帝位後即開始重用王安石,首先任命王安石為江寧知府,當年九月即擢升為翰林。過了一年,即熙寧二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地位類似於宰相,位高而權重。在與皇帝充份溝通討論並提出一係列新政構想後,宋神宗非常感動,既年輕又富企圖心的皇帝遂準備赴湯蹈火積極實現王安石的政見,即使必須犧牲或貶抑其他大臣亦在所不惜,盡因使國家財富軍強才是目前最急迫的任務。
………………………………………………………
有了少年神宗皇帝強國富國的強烈企圖心作後盾,王安石對自己的政治、財政與經濟政策更顯自信,所有新政改革均必須以激烈手段進行,期使政府的財力、物力、軍力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達到預期的目標。
王安石推動的各項新政由熙寧二年(即一O六九年)開始,其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九大項,即:1、三項國營企業措施(均輸法、市易法、利息二成實收三成的青苗貸款),2、三項新稅製(免役法、商稅、所得稅新法),3、三項管製人民的登記製度(將人民以十家編成一組的軍訓單位-保甲法,全國重新登記土地的方田均稅法,全國馬匹重新登記列冊的保馬法)。
任何時代皆然,一個政府或政權是否能造福芸芸眾生,是否受到社會大眾愛戴,這一切都必須接受時間的考驗。王安石推動新政之後,朝廷內部立即分裂為當權派與反對派。當權派以宋神宗、王安石、曾布等人為首,反對派則以司馬光、韓琦、範仲淹、蘇東坡等人為主。可是,在專製政府之中,政治遊戲規則必定掌握在權力者手中。在宋神宗強力支持之下,王安石極度專權,神聖改革目標既定,任何阻礙皆必須徹底排除,大規模清除異己的行動於焉開始,基於此,反對派所有官員幾乎都被撤職、罷官、議罪或貶官流放。
自古以來,平民百姓的生活永遠受政治局勢左右,當王安石的鐵腕政治以國家資本主義、社會改革的名義強加在廣大人民之上,社會大眾卻開始慢慢感受到生活水準不升反降,生活壓力漸增,貪官汙吏愈發猖獗,民間不滿的情緒暗中滋長,有如散布各處的小火苗,開始慢慢加溫延燒,神州大地的風起雲湧、江湖爭鬥也從此醞釀滋長。
武夷山中鷹家堡,京城老友通聲息
福建武夷山中偌大的一座四方形城堡,靜靜地隱藏在濃林密樹中,城堡前方有一個約百畝大的水潭,後方則有高大的層層山巒,茶園遍布整個山區,這裏是江湖人士眾所周知的鷹家堡。城堡四個大門上方皆彩繪一個非常鮮明的黑色飛鷹標記。
某日午後,陽光微暗,堡主鷹真手中拿著一封兩個時辰以前收到的信函,一個人在中庭廣場慢慢地走著,麵容略顯嚴肅,時而抬頭望天,時而低頭看地,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