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乾隆/傅恒]出將》灰湖

看過李衛辭官後,華麗麗地迷上了菠菜與四哥~

本文不是李辭同人,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發揮徹底的HC之心,差不多讓我寫成了一傅恒列傳= =|||

這裏隻是一些片段,主要以金川之戰為主。兩位主角兼重的同人會放在頭頂一片天中寫。

======================================================================

文章類型:同人-未知-古色古香-未知

作品風格:正劇

所屬係列:江山為重

文章進度:已完成

文章字數:56103字

第1章 第 1 章

自清入關,邊疆時遭別部進犯。康熙、雍正兩朝年間,曾先後對西北用兵,雖打擊頗有成效,然則未能一統,戰事依舊不斷。清軍在西北兩路的援軍有增無減。

不管是哪個朝代,農業皆為國之根本,糧食乃國之儲備,賑災、軍餉全由此而來。用軍之際,糧草顯得尤為重要。

雍正年間,在鄂爾泰主持下,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湖廣等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這是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原是極具意義,然則後果難測。貴州的古州苗疆周邊幾近三千裏,有苗寨一千三百餘個,自雍正六年起,鄂爾泰派熟悉地形的張廣泗帶兵赴都勻、黎平、鎮遠、清平諸地,“化導群苗,相機剿撫”,將此地納入大清的控製之下。“改土歸流”後,原有土司的勢力仍是存在,而地方官征糧不善,雍正十三年便發生了大規模苗亂。

為平息這次苗亂,雍正下旨成立了辦理苗疆事務處,並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六省兵進行圍剿,然而,因文武將官不睦,指揮欠佳,日久無功,苗患日熾,鄂爾泰因此引咎辭職,削去伯爵。雍正本人對“以安民之心,而成害民之舉”的結局,亦有些猶豫不定。直到他駕崩,問題未得解決。

弘曆登基伊始,便把扭轉苗疆形勢當做最緊迫的大事,立即著手部署。他於雍正去世的第二天曾言:“目前要緊之事,無有過於西北兩路及苗疆用兵者!”表明他對苗疆用兵的特別關注。弘曆原就會同親王、大臣在苗疆事務處辦理,其中情形原委尤為熟悉,很快就上手,且決心平定叛亂,告誡前線將帥速速平叛,若不然,“則伊等之身家不足惜,而貽誤國家軍務之罪甚大,朕必按法究治,斷不姑貸”。

八月二十八日,弘曆降旨招回撫定苗疆大臣張照,命湖廣總督張廣泗前往貴州料理苗事。

十月初二,又授張廣泗為經略,詔“自揚威將軍哈元生、副將軍董芳以下,俱聽張廣泗節製調遣”,使清軍前線指揮權完全由張廣泗統一掌握。

十一月,張廣泗抵貴州戰場,經一番調整後,向弘曆奏報清軍用兵數月未能進展的原因是:“張照阻撓軍機,置應辦之事於不理;調集各省兵數萬餘,哈元生俱令沿途聽用密布,攻剿不過三千,顧此失彼;董芳駐守八弓,僅以招撫為可了事。又巡撫元展成辦理賑恤難民,條款紛錯,官無所遵循,難民苦於守候。”弘曆接到張廣泗的奏折後,立即將張照、董芳、元展成撤職查辦,哈元生罷揚威將軍,以提督聽命張廣泗調遣,命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十二月,張廣泗率大軍至凱裏,命副將長壽出空稗,總兵王無黨出台營,自率大兵出清江之雞擺尾,三路大軍每路各五千餘人,同時並發。清軍連破上九股、卦丁等苗寨,燒毀叛苗巢穴。

乾隆元年正月,餘苗退入牛皮大箐。所謂牛皮大箐,乃指盤亙數百裏之深山老林,“北丹江,南古州,西都勻、八寨,東清江、台拱,危岩切雲,老樾蔽天”,地勢險要,氣候變化莫測,故叛苗潛伏其中,以為清軍萬不能至。張廣泗檄諸軍合圍,分別守住箐口出路,逐漸縮小包圍圈,於五月最後發動總攻,獲逆苗首領包利等人,斬萬餘級,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接著又乘兵威清理附逆熟苗,斬獲一千三百餘人,生擒二千四百餘人,至九月份,苗疆叛亂徹底平定。張廣泗因功授雲貴總督兼貴州巡撫,進三等阿達哈哈番世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