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不料後輩無德,不取上進,靖康年間,徽、欽二帝被金俘虜,累及皇室一幹女眷,靖康恥後宋王朝便一蹶不振。荊國公有意輔主改革,無奈朝臣多半昏庸,偏安於臨安,真真是“直把杭州作汴州”。

而如今金朝占領開封已居十八年。自北宋定都於此,此地便是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三丈三尺的青磚城牆裏,禦街上的鋪麵和小攤是鱗次櫛比,招牌幌子高挑排列,刹是熱鬧。紅牆黑簷的大相國寺位於城中心處,每逢一年伊始,都會舉辦元宵燈會,鼓響燈熾,火樹銀花。那時興起了一種“瓦子”的聲樂場所,有河南梆子、河南墜子,曼妙女子,清麗歌喉,不絕於耳。

而此時,開封的百姓陷入了迷茫的惶恐之中,而統轄開封的金朝卻死氣沉沉。金國皇帝完顏守緒去年剛將正大八年改為天興元年,可上天偏偏不肯興金,剛剛改元不到一個月,金國的主力就在鈞州的三峰山被蒙古軍全部絞殺。這一年年底,窩闊台在朝臣的建議下,一改“秋高馬肥”時節出征的習慣,居然在春節期間包圍了金朝的首都開封,即當時的南京城。公元1233年,即蒙古太宗窩闊台五年,蒙古軍兵至南京。

“稟四王爺,速不台將軍求見。”一個侍衛來報。

“快請。”大帳內,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高鼻闊麵,俊朗英挺,正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

隻見一個白眉老將應身而入,躬身請安。拖雷忙放下案卷扶起速不台,激動地說“將軍辛苦,城裏情況如何?”

“看樣子是撐不了多久了,所以臣才特地回來請示,何時大舉攻城。那邊有四王子和李將軍看著,就等王爺決斷。”

拖雷撫須沉吟道“本王倒是想再耗上幾日,金兵被困,糧草無源,時間越久對我們越有利,但是那邊汗兄催的緊。傳我命令,明日攻城!一舉拿下南京!”

“是!”速不台朗聲應下,帶著侍衛上馬離去。

當晚,城外的帳篷裏,蒙古大軍正在休整。兩個戎裝少年站在不遠處的山頂眺望。其中一個略微年長,麵目硬朗,健碩挺拔,正是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另一個卻身材清瘦,但英氣不減,白皙的麵龐,有著漆黑而亮麗的眸子,透露著深不可測,手執馬鞭,負手而立。

“聽說老將軍今日去父王那裏請示了?”忽必烈看著遠處的南京城問道。

那少年輕聲應了下。

“蒙古鐵騎無人能擋,看來金朝就要氣數將近了!”忽必烈豪情萬丈地說。

“如果臣所料不差,明日就是破城之日。”那少年淡淡地說。

忽必烈詫異地看著那少年,“父王會那麼急?”。

“四王爺自然不急,但……”

這時候一個侍衛跑上前,“報四王子、李將軍,速不台將軍急召”。原來那少年正是蒙古千戶那顏李鳴謙。

忽必烈不可置信地看著李鳴謙,佩服地說:“你可真是和耶律先生一樣,奇才啊……”

次日,蒙古軍以速不台為先鋒,大舉攻打南京城。前赴後繼的蒙古兵沿著雲梯登城,城上的金兵手執長鉤,凡有上城的蒙古兵,金兵就用鐵鉤勾住其脊背,用力一拉,再甩下城牆。

拖雷部隊尾隨其後而到,奈何速不台的前鋒部隊登城緩慢。這時候,隻見一個白銀鎧甲的少年揮舞長劍,帶著一支小隊,踏著落牆而亡的蒙古兵屍體登城,為首的那少年正是李鳴謙,他邊登雲梯邊用劍擊擋金兵的鐵鉤,硬生生為蒙古軍先鋒殺開一條口子。

拖雷率忽必烈領著其餘部隊呼喊著朝南京城攻去。城上的金兵被少年一支所阻,拖雷部隊撞破城門,速不台、兀良台、忽必烈躍馬揮刀衝入城門。一陣短兵相接的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