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相信,看過數據版本請求信的人之所以給出的捐贈相對較少,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給出的不過是“九牛一毛”,起不了什麼作用。如果一個人被問題的嚴重性衝昏了頭,他那可憐的捐贈看起來就微不足道了。但以下的信息讓事情變得更加有趣:研究者決定把兩種版本的信同時給第三組人看--數據和羅基婭的故事。他們很好奇這組人會給出多少捐贈,會不會比隻看過羅基婭故事的人給出的2.38美元多呢?數據和故事的結合既能充分說明個人需要,又能充分展現出問題的嚴重性,也許這一結合將把捐贈引上一個新的台階。

他們錯了。看過這兩封信的人隻捐出了1.43美元,幾乎比那些隻看過羅基婭故事的人少捐了1美元。不知為什麼,盡管數據能證明大量的非洲人在受苦受難,卻無法讓人慷慨解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研究者們於是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考慮數據問題讓人們的思維框架變得更加理性,而當人們理性地思考問題時,他們就不太可能感性地思考了。因而研究者們相信人們在情感上對羅基婭的困境作出了回應,正是這個回應促使他們采取行動。

為了證實這一結論,他們又做了另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引導一些人理性地思考問題,他們會問這樣一些問題,“如果一個物體每分鍾移動5英尺,請你算一下它在360秒內移動了多遠?”而另一些人則被往感性的方向引導:“請寫下一個詞來描述你聽到‘嬰兒’這個詞的感受。”

然後研究者把羅基婭版本的信交給這兩組人,結果證實了他們先前的理論:理性思考的人給出的捐贈相對較少。先被感覺引導、再讀到羅基婭故事的人捐出了2.34美元,幾乎跟之前一樣多;而先被數據引導、再讀到羅基婭故事的人則隻捐了1.26美元。

這一結果令人震驚。純粹的數據會減少人們的慈善行為,一旦戴上理性的帽子,我們對感性呼喚作出的反應就會完全不同,實際上是我們自己遏製住了感覺的能力。

在第四章中,我們討論了如何說服別人相信我們的想法,以及如何讓他們相信的方法。信任很重要,但僅僅有信任是不夠的。要想讓別人有所行動就必須讓他們在意。

每個人都相信非洲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一事實不可辯駁,但“相信”不一定能讓人們在意並采取行動。每個人都相信吃太過油膩的食物會導致健康問題,這一事實同樣不可辯駁,但“相信”不足以讓人們在意並采取行動。

慈善機構早就領會了“特蕾莎修女效應”的要點--他們深知捐贈者更喜歡具體的個人,而不是抽象的理由。你不是為“非洲的貧困”捐錢,而是在讚助一個特別的孩子(事實上,把讚助一個孩子當做慈善誘餌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那時有一個年輕的基督徒部長鼓勵美國人讚助貧困的朝鮮孤兒)。這一觀念用在動物身上也同樣有效。農場動物避難所(FarmSanctuaty)是一家旨在減少虐待動物行為的非營利性機構,捐贈者能在這裏領養一隻小雞(每月10美元)、一隻山羊(每月25美元)或是一頭牛(每月50美元)。

沒有人會想捐錢給慈善基金管理局。不難理解它們為什麼需要日常基金--因為要買日常用品,但遇到官方機構需要物品的時候,人們卻往往很難提起熱情。

正文 第四章 可信(21)

2010-2-21 20:14:28 本章字數:1033

慈善機構早就學會了如何引起捐贈者的同情和憐憫,他們在這方麵很擅長,因為他們的這種能耐可以緩解很多人的痛苦。但“讓人們在意”並不是隻有慈善機構才需要做的事。管理層必須讓員工在意工作,以便他們能長時間地工作來完成複雜的任務;老師必須讓學生們在意文學;激進主義分子必須讓人們在意市議會的提案。

本章主要討論黏性創意中的情感因素,但我們指的並不是像催人淚下的電影那樣抓住人們的基本情感。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把信息變得“感性”來讓人們在意,因為感覺能夠引導人們的行動。

舉個例子,多數青少年都相信吸煙有害健康。這個想法不存在可信與否的問題,但卻仍然有青少年嚐試吸煙。所以怎樣把他們的“相信”轉變成行動呢?答案是讓他們在意。終於,在1998年,有人想出了如何做到這點的辦法。

有則商業廣告的開頭是紐約市的一條街道。電影膠片的長度說明這是一段視頻,而不是電影--它的色調有點暗,顯得不是很專業。它讓人覺得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而不是一則商業廣告。屏幕底部閃現出一行字幕:“在一家大煙草公司的總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