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中將以穿甲彈進行的測試並沒有帶來更多數據,噬星身上的不明能量場,確實沒有對超重型磁軌炮發射的穿甲彈造成阻礙,那些炮彈輕鬆擊穿了它的外殼,沒入其體內,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效果了,那些穿甲彈沒有對噬星帶去更多傷害。
“這東西有些無解啊。”丁乙有些抓耳撓腮的說道,“殺傷麵威力更大的核彈會被它身上的能量場衰減,不會被能量場衰減的動能穿甲彈後效殺傷又因為噬星巨大的體量而效果不足,這要怎麼幹掉它?”
“動能武器對它的攻擊需要持續射擊才能看到效果,幾發炮彈當然不夠。”正在著手改進一款新彈種的喬伊回答了丁乙的疑問,“我認為那種能量場不可能隨時保持存在,也不可能是噬星每一塊肌肉都能激發出來的,它應該有某個專門的器官來激發能量場,或許我們隻需要破壞掉噬星身上那種能激發能量場的器官,然後就能用核彈殺死它了。”
“如果你猜的沒錯,噬星確實是以某一個器官來提供能量場保護自己,但我們同樣不知道會是哪一個器官。”
“試一試這種炮彈。”喬伊將她剛剛完成的炮彈改進方案傳給康斯坦丁中將,然後看向丁乙,“其實這對於我們現在來說,不算是個問題,比起第一次遭遇戰時,我們這一次其實才算是與噬星這種生物的第一次正麵遭遇。當初那一次,不管是聯邦還是帝國,收集到的數據都太少,也不可能像我們現在這樣,還能悠哉的坐在這裏討論、研究,甚至利用手上的資源對眼前那頭活生生的噬星進行各種試驗與測試,收集更多數據用以評估。看似危險的局麵,卻隻需要等到援軍到來之際,就能以絕對的力量解決問題——隻不過那個時候可能反而不能像現在這樣可以對噬星進行肆意試驗,援軍過來就是要徹底殺死噬星的。”
“……我比較喜歡最後這一句……”丁乙說道。
喬伊新改進的動能炮彈,其實也不能稱之為新設計和改進,更應該叫做借鑒參考而成,新的炮彈她直接參考了霰彈,隻不過不像是霰彈彈丸出膛時就是一蓬幾十上百小彈丸籠罩目標,而是彈丸在飛到一定距離後,再自動解體,分散成大量大小不一,外形毫不規則的金屬塊,攻擊目標。
因為這些金屬塊外形的不規則,嚴重降低了彈頭侵徹貫穿能力,能將全部能量都釋放在噬星外殼上,而不是用於穿透它的外殼。
喬伊希望這種彈頭能砸碎更大麵積的噬星幾丁質外殼,然後更多同類彈種就能在噬星失去外殼保護的肌肉上撕開更大、更多傷口,給噬星帶去更多傷害。
當然這隻是她的期望,期望並不總會變成現實,盡管她也用計算機模擬過過程,但過於分散的不規則金屬塊,也分散了炮彈的動能,最終擊中噬星的那些金屬塊,也隻是在其外殼表麵轟出一片片巨大的裂痕,並沒有將那些幾丁質外殼給徹底砸碎。
噬星的外殼也不是雞蛋殼,不是什麼東西都能隨隨便便敲開的,有著相當不錯防禦能力的構型,炮彈動能不足可打不穿那些殼子。
第二種類似舊時代單兵槍械空尖彈的炮彈也被證實失敗,硬度不足的彈頭沒能擊穿噬星的外殼,僅僅是在它的外殼上砸出幾個不夠深的大坑出來,可要是彈頭太過堅硬,又隻會重新變成穿甲彈擊穿外殼,沒入噬星體內,喬伊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更多研究,她希望能在援軍抵達後,能馬上向他們提供一份有效資料.
但她的諸多設想不隻需要時間,也需要收集更多數據與測試,尤其是無法好好研究一番噬星外殼成份、厚度、結構之前,她隻能憑著感覺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