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個速度對於人類來說不算太快,當時人類艦隊戰鬥速度平均都保持在每秒400公裏左右(戰鬥速度不是極限速度,戰鬥速度是指星艦在行進時能進行高速機動能力的速度,極限速度進行高速機動隻能讓星艦自己瞬間折斷解體),如果要避開那頭天體級生物,雙方艦隊都有足夠的時間撤離星係。
但當時巴克沙星係乃是光輝帝國的領土,太陽係聯邦那一次作戰也是罕有的進行著反攻帝國的戰鬥,因此出動戰略上的考慮,太陽係聯邦的艦隊不能撤出巴克沙星係,將側翼讓於帝國,帝國同樣也不可能退縮,將航路讓於聯邦,更何況星係中還有一顆帝國的重要工業殖民星,有著數億居民,帝國也不可能放棄星球和居民。
對此,太陽係聯邦的艦隊司令選擇艦隊後退一au距離暫時觀望,而帝國方麵則是艦隊收縮在巴克沙殖民星軌道,同樣準備觀望那頭天體級生物的下一步行動——畢竟天體級生物的目標一開始並非帝國殖民星,而是一顆氣態巨行星。
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
但當那頭生物用近兩個月的時間接近氣態巨行星後,其自身質量就已經有些影響到氣態巨行星的狀態了,但它依舊一頭衝進氣態巨行星的大氣,沒入充滿了甲烷氣體的氣態巨行星內部空間當中。
這一幕令觀望的兩支人類艦隊有些傻眼,他們怎麼都沒料到,這頭巨大的生物會有如此舉動,盡管這頭生物是天體級別的生物,長度也達到了六千公裏,但與直徑二十萬公裏的氣態巨行星相比,就隻是一個小家夥了,這樣巨大的差距,讓這頭生物進入到巨行星內部就像是在送死一樣。
隻有少數科學家猜測,這頭天體級生物衝進氣態巨行星並不是在找死,而是在進食或者補充什麼它所需要的物質,等到它完成進食或補給後,可能還會有其他大動作,但這一觀點並沒有多少人支持,大家寧肯相信那頭巨獸就是在尋找歸死之地——這或許是所有人都希望事情就此結束,而不願正麵麵對這隻天體級生物的一種逃避情緒吧。
發生了這種情況,帝國和聯邦的艦隊依舊沒動,仍處於觀望狀態,他們知道,在偌大的宇宙當中,什麼人類難以理解的事都有可能發生,在不確定那頭巨獸真正死亡之前,他們不會輕易展開行動,所以雙方也隻是發射了大量探測器對那顆氣態行星進行偵察。
三天後,氣態行星產生了一些變化,行星質量發生了一些減少,這個變化印證了部分科學家們的猜測,隻是這個結果對現狀沒有什麼改變——那頭天體級巨獸就像是吃夠了一樣,又從氣態行星內部重新飛了出來,然後徑直朝著帝國殖民星飛去。
這一下令帝國艦隊炸鍋,工業級殖民星球是他們重要資產,除去上麵近十億居民,大量工廠和星艦生產線,是他們在與聯邦進行的戰爭中不可缺少的資產,不說那頭天體巨獸會對星球做什麼,光是其巨大的質量,靠近殖民星,就能毀掉行星地表上的一切,不管是人,還是上麵的工廠。
帝國艦隊立刻對那頭生物進行迎擊。
等待天體生物飛近氣態行星的這兩個月的時間裏,人類方麵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應對最壞結果的。聯邦方麵自然是報告了他們的發現,召喚來了附近象限內能趕來的其他聯邦艦隊。而帝國方,除了同樣叫來增援外,還在殖民星軌道上緊急部署了大量防禦炮台,更是準備了他們能找到的所有大威力武器。
麵對這種天體級別的巨型宇宙生物,人類其實並不知道應該怎麼消滅它,他們隻能不斷的堆積火力。
當時出動迎擊的帝國艦隊,是由六支標準主力艦隊組成的戰鬥集群,有著近四千艘戰鬥星艦的武力,盡管其中絕大多數星艦都是隻有四、五百米級別的護航艦,巡航艦、戰列艦等主力艦數量隻占其中十分之一,可這種規模的艦隊,也已經是當時少有的戰略級別戰鬥群了,其戰鬥力甚至能在隻使用常規武器的前提下,摧毀一顆類地行星。
因此帝國方麵雖然還是比較忌憚那頭天體級生物,卻也不是不敢與之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