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神蹤
內容簡介: 神界奇書,無意間落到地球,被一個打工仔花了5元錢在地攤上購得,被天雷劈過後,開始了他的修神之旅。混黑道、進官場、稱霸修真界、遊仙界、下冥府,來去自如,神界究竟有什麼陰謀在等著他呢?看他如何尋找神蹤……
作品相關
漫談中國神
和希臘神話一樣,中國的神也是有兩種來源:神話故事(遠古神話、宗教神話)和英雄傳說。
按類別分,中國神主要有幾大部分組成:
1、遠古神話人物:代表有盤古、女媧、伏曦、黃帝、炎帝、廣成子等
2、宗教神話人物:儒教、道教、佛教等,如:文曲星、玉皇大帝、如來佛、觀世音菩薩等
3、英雄人物成神論:如文財神比幹、關聖帝君(關羽)、以及河村李天王裏麵的李靖等
4、其他地域神:如媽祖娘娘、黃大仙等。
上下五千年,中華大地文化幾經變幻和革新,這些神不僅沒有沒堙滅,反而造神運動越演越烈,各個朝代各個時期各個地域都有自己推崇的神,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特例,中國民族的創造性實在太強了,遠遠不象其他地區那樣,自始自終都守著那幾個神像,看都看厭了,而中國神,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十年,倒是誰也不顯得寂寞。
眾所周知,在西方,古代歐洲,特別是黑暗而罪惡的中世紀,聖騎士,黑色星期五,十字軍東征,都是些宗教戰爭,古印度的各宗教的爭鬥相信也是其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而耶路撒冷,不知道作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共同聖地是它的悲哀還是幸運。宗教大多都是排他的,而偏偏在中國,中國的宗教信仰卻出奇地體現了包容和革新。
在漢代以前,中國的神很單純,都是遠古神這些功能性很強的神在主導,比如神農、黃帝、炎帝、水神、火神等,其本源都是上古時期的優秀氏族領袖,以及人類對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的一種揣測,宗教儀式絲毫沒有什麼“迷信”的意味兒,(這裏所說的迷信,是對當時的人來說,指根本沒有神、鬼、人與自然的認識,認為一切都是應該正常存在的現象而已)。其常見宗教儀式不過是祭拜祖先和出征及有大事件時的占卜儀式等。
而到了漢代,道教的誕生和佛教的東進以及人類對自然認知的進步,宗教信仰空前繁榮起來。
五鬥米道的黃巾起義掀起了三國的序幕,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煙雨也飄渺了宋、齊、梁、陳的短暫江山。
這時候的宗教信仰真正有了迷信的意味,佛教的盛行無疑把忍、苦修、輪回等概念深入到祈求幸福生活的百姓生活中,佛教大有興盛之勢,而上古神,除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神氐之外,相信廣成子這些所謂黃帝修仙學道的老師大概都沒有人認識了吧,而轉而被道教、佛教一些新的神所取代。而此時,修仙學道思想空前繁榮,氏族吃五石散,庶族敬奉菩薩蔚然成風。
在唐宋,道教、佛教空前的繁榮,作為政治作用越來越明顯,李唐搬來道教的太上老君李老聃為自己的皇家風範增添神秘,武則天弄一個彌勒轉世來宣告世人自己的皇帝名正言順。天下名山僧占多,而僧道也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人物,和皇家談論政治,和名家談詩論畫真可謂無處不在。
在元代以後,儒釋道逐漸合一,往往出現一個神屬於兩個宗教的現象,比如關羽,既是道教的財神,武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又同時出現在佛教的寺院中,成了伏魔大帝,護法珈藍。
文曲星、魁星,既是道教的神,又被孔夫子的教徒頂禮膜拜,四處修建文峰塔來祭奠,希望獲取功名,真是可笑,不求用功求神像,不知道,孔夫子的鼻子會不會氣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