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在狹義上講:僅僅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及對消費資料的實際消費.。在廣義上講:消費者為索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所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甚至是包括消費收入的取得等一係列複雜的過程。狹義的特性:多樣性、複雜性、可誘導性。

所謂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是指研究個人,集團和組織究竟怎樣選擇,購買,使用和處置商品,服務,創意或經驗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和願望。消費者行為研究就是要研究不同消費者的個中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各種因素,揭示消費行為的變化規律.言之,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三個基本問題:1.消費支出幾支出預算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消費傾向變化趨勢。2.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者的支出結構計劃,消費結構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3.購買產品的心理和具體行為。

三個應用問題:

1.企業根據消費者心裏和行為製訂營銷原則和策略。2.消費支出,消費結構,購買行為是否合理及其合理化的標準。3.國家消費政策。

消費者行為指消費者對市場區位的反應和需求特征。中心地理論和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均把消費者群體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中心地理論假定消費者將趨於最近的一個可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務的中心,即認為消費者行為符合經濟人的準則;空間相互作用模型認定消費者行為與中心吸引力、距離的反作用和係統中其他中心的競爭等方麵的影響緊密相關。在消費者個體行為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包括理論性、經驗性、認識性途徑。理論性途徑是通過計算中心吸引指數,把任一特定中心歸並到相應的區位類型,從而概括出消費者選擇的空間結構。經驗性途徑包括對貿易區、多目的的購物行為研究、影響購物行為的因素、對購物行為的限製、購物中心內的消費者活動特點等內容。認識性途徑探討消費者行為的感應方麵,認為對可獲的選擇性的感應是消費者決策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消費者行為 - 研究概述

1.消費者和消費者行為狹義的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各種消費品或服務的個人與住戶(Household)。

廣義的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各種產品與服務的個人或組織。本書主要從狹義的消費者角度討論消費者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同一消費品或服務的購買決策者、購買者、使用者可能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

比如,大多數成人個人用品,很可能是由使用者自己決策和購買的,而大多數兒童用品的使用者、 購買者與決策者則很有可能是分離的。消費決策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購買參與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把產品的購買決策、實際購買和使用視為一個統一的過程,那麼,出於這一過程任一階段的人,都可稱為消費者。消費者行為是指消費者為獲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或服務所采取的各種行動,包括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

消費者行為是與產品或服務的交換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研究消費者行為是著眼於與消費者建立和發展長期的交換關係。為此,不僅需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獲取產品與服務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消費者是如何消費產品,以及產品在用完之後是如何被處置的。因為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消費者處置舊產品的方式和感受均會影響消費者的下一輪購買,也就是說,會對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長期交換關係產生直接的作用。傳統上,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重點一直放在產品、服務的獲取上,關於產品的消費與處置方麵的研究則相對地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