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之黛玉當家

作者:紅塵未央

第一章 我是黛玉?

作者有話要說:

第一次寫同人文,而且還是紅樓的同人,壓力很大!

在此聲明,純屬是心中所想,想到哪裏,寫到哪裏,與原著區別甚大,請喜愛紅樓同人的親們,甚入,甚入!!!

精致的書房內的桌案上,除了文房四寶外,整整擺了二十本賬冊、三本花名冊和二個精致名貴的紫檀木匣。

十歲的林黛玉一身素衣素飾,端坐於桌案後,看著桌案上的東西,久久不語。半晌,方苦歎道:“既已做了五年的黛玉,都不能回去,就該認命。林黛玉呀,林黛玉,我既然已成了你,就定幫你撐起這個林家,做一個別樣的黛玉。”

原來此黛玉非彼黛玉。如今黛玉身子裏裝著的,是來自現代的林琳。林琳自小便在母親的影響下,沉迷於紅樓的世界中,最厭的是王夫人、薛寶釵和襲人,最恨的是大家都憐惜的林妹妹。林琳從小到大都極為要強,一直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還之”的名理。每每看完紅樓夢,都對林黛玉懷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母親的意外亡故,讓她傷心的暈倒,再醒來,卻發現自己穿進了紅樓的世界,成了最讓人憂心憐惜的林妹妹,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紅樓的世界與《紅樓夢》的世界並不相符。

等林琳漸漸接受了黛玉的身份和穿越的事實後,方開始研究這個架空的紅樓世界。

林琳穿成黛玉時,黛玉年方五歲,因傷心而哭昏在屋子裏。而讓她傷心的原因並非是賈氏之死,而是林如海病逝。林如海的病逝,讓懷孕方九個月的李姨娘早產,生了大爺林皓玨,而李姨娘卻因難產,失血過多而亡。此後,賈氏帶著另一位姨娘柳氏,撫養黛玉、皓玨姐弟,撐起整個林府。

林琳喜紅顏恨薄命,用了三年的時間調理黛玉的病弱身體,又因恨王嬤嬤、雪雁無能,重新調/教二人的同時,還親自挑選了二個三十多的婆子文氏、林氏和四位丫鬟,為她們四個起名為水荷、水蓮、水竹、水蘭,決定培養自己的心腹。

黛玉八歲時,賈氏終因身心勞累病倒了,林琳將已調/教出來的林嬤嬤和雪雁派到皓玨身邊,幫著皓玨的奶母馮嬤嬤和丫鬟雪鵑照料皓玨,還將林嬤嬤的二個兒子林安、林平送過去陪皓玨念書、玩耍,又怕皓玨院子裏那些粗使的婆子丫頭不聽話,親自過去重新整頓了一翻,將那懶的、好惹事的、不聽話的都賣了出去,將自己院子裏的婆子丫頭選了幾個補了過去,然後另買了婆子丫頭補自己的院子。將皓玨按排穩妥後,黛玉一麵和柳姨娘侍候重病的賈氏,一麵在文嬤嬤和賈氏的陪房韓嬤嬤的陪侍下,學著管家理事,為賈氏分憂。

轉眼二年過去了,賈氏還是沒有挺過去,扔下黛玉姐弟和林家,去極樂世界陪林如海去了。臨終前,賈氏修書一封送到都中娘家,求娘家的母親和弟弟接黛玉、皓玉過去,生怕她一走,林家姐弟在此無依無靠,受人欺辱。但賈氏到底是侯門大家出身,見識非一般人可比,這麵書信一送出,那麵就將黛玉喚到身邊,囑咐道:“你們姐弟去都中投靠外祖母和舅舅,娘才能放心的閉上眼睛。但你要記住,皓玨是林家的獨苗,他在哪裏,林家就在哪裏,隻要有他在,林家就不能倒、不能沒。就算你們去了都中,也要記著,賈家是賈家,林家是林家,萬不可忘了林氏祖宗,萬不可讓你們父親在地下閉不上眼睛。”

如賈氏所料,都中賈府在收到書信不久,便派了賈璉帶著下人船隻趕過來幫忙。賈氏這裏一閉眼,賈璉就幫著黛玉料理喪事,賈氏“三七”一過,賈璉就囑咐黛玉早做準備,等賈氏“七七”一完,就接黛玉姐弟入京。

林琳是早就看透賈家曆史的人,又加上賈氏的臨終囑托,因此一麵含淚答應賈璉的話,一麵哭著說:“一切都拜托二哥了。”然後轉過頭,便命一直幫著賈氏和她管家理事的韓嬤嬤將林府所有的賬冊、花名冊和宅子、莊子、鋪子的房契、地契整理出來,送到她屋子裏。

林琳決定在賈家還沒有動手之前,親自將林府的產業按排妥當,不給賈家染指一分一厘的機會。

文嬤嬤輕步走進來,將燕窩粥放於黛玉麵前的桌案上,擔憂的勸道:“姑娘,用些粥吧。咱們林府家大業大,哪裏是一時就能盤點清算明白的,姑娘不要太心急,凡事還是慢慢來的好。——姑娘小時身子就不好,自老爺仙逝後,又大病了一場,好容易養了二三年,才大好了。這二年,又日夜侍候重病的太太,還要幫著太太管家,身子越發消瘦了。如今太太去陪了老爺,整個林府都落在了姑娘的肩上,大爺又才五歲,姑娘這會兒可是萬萬不能倒的。”說著,流下淚來。

黛玉見狀,忙起身扶文嬤嬤於一旁坐下,笑著安撫道:“媽媽放心。媽媽的意思,我都知道。隻是如今母親的‘三七’已過,離‘七七’也就不遠了。此次奉母親遺命,帶著皓玨隨璉二哥入京投靠外祖母,往後回不回來,就說不好了。林家產業眾多,總要盤點清算出來,該留的留,該賣的賣,一切按排穩妥了,才好打點船隻入京。”

為讓文嬤嬤安心,黛玉坐回桌案前,端起碗將燕窩粥喝完,用丫鬟水蘭送進來的茶,漱了口,方對文嬤嬤道:“媽媽經過的事情,比我用過的茶飯還多,不知媽媽可有好主意沒有?”自文嬤嬤到了黛玉的身邊,五年來處處盡心盡力,算是黛玉身邊第一得力的心腹,黛玉也深覺她是一個極聰明周全的忠仆,所以越發敬重她,遇事也多願意跟她商量,將她抬舉的比奶母王嬤嬤還要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