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或者一群)默默奉獻的女人。一個成功的皇帝身邊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秘書。
比如周武王的秘書薑子牙,劉邦的秘書張良,劉備的秘書諸葛亮。趙普同誌從趙匡胤起家的時候就跟著他混了。不管是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還是雪夜定策,都為趙匡胤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比較詭異的是,趙普貧下中農出身,沒讀過什麼書。做了宰相後,趙匡胤覺得他的文憑太低,傳出去丟朝廷的臉,就勸他下班後看看書,參加自考,好歹弄個博士碩士的頭銜。
君命不可危,趙普下班回到自己的宿舍,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一本書來看。到了第二天,上班時處理政務非常果決,也很公正,得到了朝廷多次書麵與口頭表揚。等到他死後,家裏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這就是被孔子門人津津樂道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典故。我有些明白他們的津津樂道:如果誰能讀完整部《論語》,豈不連地球都給統治了?不過我不明白的是,何以孔子本人當年混得不咋的,流竄在幾個諸侯國家之間,比現在的農民工還狼狽呢?
就這麼一個僅僅讀過半部《論語》的秘書,以他深謀遠慮的智慧、聰明圓滑的處事風格,在盡量不得罪人的情況下把事情給辦了,為宋朝迎來了數百年的和諧社會。如果要在古代評選什麼十佳秘書,趙普絕對榜上有名。
當年,趙普剛剛跟趙匡胤混的時候,一天,趙匡胤接到士兵報告,說在附近村莊抓獲100多個盜賊。趙匡胤見了過後,點完數便要行刑。在那個動亂年代,要幹掉百把個盜賊,簡直就是芝麻小事。
這時趙普站出來表示反對:“說他們是盜賊,有證據嗎?沒有。沒有什麼真憑實據就不審而誅,豈不是草菅人命?”
趙普的言行讓趙匡胤大吃一驚。以前從來沒有人敢在他作出決斷的時候提出不同意見。今天這人是吃錯藥了?他沒有理會,隻是用譏諷的口氣說了一句:“你丫也太迂腐了。非常時期非常做事,即使誤傷一兩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趙普梗著脖子說:“你錯了,南唐有錯,百姓有何罪?你不是想要統一中原嗎?像這樣濫殺無辜,喪失民心,豈不是犯了原則性錯誤?”
看著趙普從容自如的神情,趙匡胤滿意地笑了。他交給趙普一個任務,讓他去審理這些人。
審理結果是:百餘人中僅有三名有過偷盜經曆,其餘人等都是良民。
在五代時期,宰相們為了個人利益,可以不顧天下人的死活,可以拋棄一切廉恥去迎合皇帝,甚至裏通外國。趙普不是一樣,他是一個很有原則的宰相。雖然他也曾迎合過趙匡胤,但他真正的身份是製衡者。雖然他可能不明白“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但他懂得,如果不對君權進行適當製衡,宋朝這輛馬車有可能步五代那些短命王國的後轍。
趙匡胤想整修宮殿,趙普告訴他,現在國庫沒有錢給您修。
趙匡胤想去外麵遊玩,趙普告訴他,外麵都不好玩,老百姓會有意見,還是待在家裏比較好。
甚至連趙匡胤最寵幸的妃子死了,趙普的第一反應都不是哀悼,而是婉轉地表示,我雖然悲痛,卻更惦記這位妃子家屬的那片封地,既然她已經去世了,那就麻煩您下令,把她的地還給老百姓,反正空著也是空著,以免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