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順既然已經退兵,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中華軍的各項工作又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建昌城內商賈往來,人們對中華軍也更加有信心,周邊不少漢人,土人(包括苗人和白族等)都來到建昌城,城中原本有很多空房空地,現在卻有些不夠用了,由於陳拓向商人開放了城內的土地使用權,因而城內基本上沒有了無用之地,甚至連城牆下麵都有小商賈在擺攤賣貨,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於梓州的漢人。而原來駐紮在城內的軍隊就無法繼續駐紮下去了,陳拓將絕大部分的軍隊移到了城外駐紮,並建立了兩處城堡,以和建昌城犄角之事,分別由風寒和藍耿各帶一個營的人馬(三千人)駐守。
那些被陳拓勒緊褲腰帶養起來的匠人和道人研究火器進展依然十分緩慢,黑火藥的配比雖然已經精確化,並且開始了量產,建昌城周圍有不少好的硫磺礦和煤礦,這為火藥的生產提供了方便,再加上,被陳振和萬裏征偷偷從大宋“走私”過來的工匠越來越多,很多當時宋朝比較先進的技術也被中華軍掌握,包括冶鐵技術和耕地技術,都在黎州和敘州兩地推廣開來,特別是來自廣南路的梯田技術也被軍屯的後備軍采用,再加上火藥開荒的速度非常之快,這樣一來,耕地麵積擴大,不少當地的土人和漢人被吸引前去開荒,中華軍一律“墾者得其地”加以處理。隨之而來的轄地內人口的增加,陳拓無意在拿下大理全境之前就施行大範圍的土地,政權,軍事等等方麵的改革,因此隻是在小的方麵加以改變。
軍隊方麵,由於增加了一支周珺瑉的騎兵,中華軍的實力再次上升,周珺瑉和摩柯二人突襲了右路的大理騎兵,摩柯還一刀砍下了右路騎兵參領高興徳的腦袋,俘獲騎兵近萬。再加上新增加的正規步兵,不包括在後方屯田的後備軍團六萬人,陳拓麾下已經帶甲八萬,號稱十萬。
楊攀,黃文秀,鄭爽三人人帶領兩萬人馬向東進攻東川郡降郝城,楊林,熊梟,李梓則另帶了兩萬人進駐到了會川城。另外甫卜也和風寒帶著八千蠻兵向羅殿國(今貴州省境內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開拔了去。從某種意義上說,隨著大理軍的敗北,中華軍乘勝追擊,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路。
楊奉的後勤工作壓力也隨之愈來愈大,陳拓幾番寫信讓李從良速速接引李從善等人回來,但是了無回音,萬裏征畢竟離得太遠,無從打聽江南那邊李從善的小溪,而陳振也有半個月沒有傳遞消息過來了。陳拓雖然急切不已,但也無計可施,從沈劍那不斷傳來的大理國內情報也已經讓陳拓很難分心去管那些事情了,更何況還有那個已經擴充到了兩千人的火槍隊還要建設。
辜祗和方道齡不得不放下其他事情跟楊奉一起打理起後勤來。
周珺瑉和宇夜冰算是比較清閑了,隻是負責起新兵的訓練,城中唯一無事可做的就是楊過了,於是其他一些雜事也就交給楊過打理了。
還有一員將領阮成峰也不在身邊,而且仿佛隻有陳拓和方道齡知道他的去向,卻不向眾人明說,大家也不去打聽,知道是執行秘密任務去了就行了。
商人出身的楊過為人精明,也不乏謀略,再加上年紀不小了,待人處世也算謙和,竟然在城內建立起了比其他中華軍頭麵人還高的威望。以至於百姓“識過者眾,識拓者寡”。
這天楊過正在和幾個城內行會的會長討論由於駐軍撤出空出來的城南幾處街道的規劃問題。忽然門外的管家楊和(就是原來楊攀的老仆人,現在負責起了建昌府衙大小事務的打理)跑進來,對楊過道:“楊過老爺,門外有一隊武隆城來的人,說是有犯人要交給督帥處置。”
“武隆城來的犯人?”楊過心中覺得奇怪,普通犯事之人,萬裏征這個被陳拓委以萬事從權的人大可以自行處置,既然押解給陳拓親自處置,肯定不是等閑之人。
“快讓他們把人帶進來!”
在座的行會會長們現在腰包裏有了錢,自我感覺社會地位也上升了,這城內打民生大小事務儼然已經成了商人的天下,這次也能體會一下當官審問犯人的感覺,自然一個個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原來有些微陀的背也用力直了直,對方再牛逼也不能丟了官家的臉麵啊。
很快兩個壯漢便押著一個三四十歲上下的文士進來了,盡管那人身上被綁縛著,但是衣衫依然整潔,連頭上的紗冠都沒有歪斜,一撮胡須用飄逸來形容毫不為過。長相也頗為俊秀,再加上傲然的風骨,讓人一看就心生敬意。一看也都知道此人非同小可,幾個會長連忙打消了看戲的想法,一個個都在猜測這人是誰。
楊過此時卻已經猜出了來人是誰了,陳拓曾經向他們提起過,再加上是萬裏征派人押送過來的,此人必是大宋梓州轉運使、大文豪蘇軾。
其時蘇軾之餘文人不亞於現在明星之餘粉絲。楊過出身行商,也通讀詩書,對蘇軾當然不陌生,蘇軾的幾首詞作也一直被楊過掛在口上,這下看到蘇軾本人,當真是激動非常,要是擱到現在,就要拿著紙筆要求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