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應俊文這時卻想到了一個折中的好辦法。雖然簽不下徐光頭經濟約,但可以趁現在徐光頭沒起家的時候,簽部頭約啊。
部頭約最早源於tvb,也就是所謂的香江無線電視台。一開始所有的tvb演員都是正常的全經紀人合約,但這種合約tvb的抽成很高,藝人的自由度也非常低,什麼都要聽公司的。
所以當一個演員成名後,自然不願意再續簽這樣的合約。但tvb自然也不可能全部放棄這些自家培養起來的當紅明星,所以後來就有了部頭約。也就是藝人隻要在合約規定內給tvb拍幾部戲,不再限製藝員個人的其他活動或者給其他公司拍戲。
發展到後來,部頭約在電影圈也廣泛流行起來。電影公司看好一個演員,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簽下這位演員的經濟約,但又怕找其拍了自己的電影大火之後,後續再次合作片酬會暴漲到無法接受。
要是一般的電影也就算了,大不了就換個演員,在演藝圈,最不缺的就是各種這樣的演員了。但要是續集電影那就頭大了,在續集電影中更換主演那絕對是風險巨大的行為。
而在前世這方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了。由於最初的漫威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根本也沒有想過續集的問題。所以和小羅伯特·唐尼隻簽了一部戲約,雖然那時候的小羅伯特一文不值,主演《鋼鐵俠》也就幾十萬美元的片酬。
但到了《複仇者聯盟》階段,小羅伯特一部電影的片酬基本都是四五千萬美元,而到了《複仇者聯盟》的第三四部,甚至一部電影要拿走近億美元的片酬。
這也是為什麼《複仇者聯盟》全球票房大賣,人氣可以說達到最頂峰了。漫威卻要重新開啟新的篇章,大幅更換了初代的複仇者超級英雄。說到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無法承擔起那麼多主演的天價片酬。
而一般的演員也非常樂意和電影公司簽部頭約。一方麵在於,誰也無法預料自己的下一部電影會不會仆街,要是真的仆街了,到時候沒人找自己拍戲怎麼辦?簽了部頭約這個就不是問題了,即使票房再爛,也不怕一下子就接不到戲演了。
而且部頭約相對自由,沒有對簽約的藝人有其他的限製,也不耽誤藝人出演其他電影或者其他商業活動賺錢。所以在前世,華夏的演藝圈,發展到後來但凡有點名氣和實力的藝人往往都會自己成立工作室。也基本都不會在簽什麼經濟長約了,最多也就簽一個或者幾個部頭約。
其實嚴格來說,凡客影視公司和黃波簽訂的十年經濟約也有些類似和接近部頭約了。因為也沒有限製黃波在外麵不能接戲,隻不過要優先自己公司的戲,另外就是公司有一定的抽成,但同樣的公司也要負責對黃波進行包裝和宣傳推廣。
其實部頭約和經濟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宣傳包裝上。對於影視公司來說,這就好比是親兒子和幹兒子的區別,同等條件下,影視公司肯定會優先培養自己的親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