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次兩人的在蜀川的山區之行,對應俊文真的觸動非常之大。應俊文是土生土長的江南省人,而江南省自古以來就是經濟大省,雖然有些地方也很窮,過的日子也很苦,但絕對沒有像蜀川山區裏那樣苦的。
現在是2005年,在江南省,基本上所有的村子都已經通了水泥公路了。政府出大頭的錢,各村各戶大家分攤一點,哪怕是再偏遠的山區也要通上公路。
而在蜀川省,你沒有親自到過這裏,看過這裏,了解過這裏,根本無法想象這裏的大多數山村,一個村子往往隻有一條或者幾條小泥路進出。別說是通汽車,就是通個拖拉機都難。
有幾個偏僻的山村,那真的基本上就和與世隔絕沒兩樣,進村出村就一條小路。要是把路一封,那就是和世外桃源沒兩樣了,也難怪幾年後的大地震,救援工作那麼難展開。震後救援好多天了,也不敢保證還有沒有被困在山區裏的人。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像這樣的山區,像致富隻有兩條路可以走,一種就是修路,不過在山區修路成本實在太高,也不是應俊文所能承擔的起的;另一種就是讀書,考上大學,靠上好的大學,就能走出去,改變命運。
也許應試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這也是做為一個山區孩子,唯一能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孩子,一起相對公平競爭的機會了。
不要總說什麼讀書無用,如果作為一個江南省人,不怎麼會讀書,還可以經商什麼的,找各種各樣的路子。而作為個蜀川山區的孩子,讀書卻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也是最快捷公平的機會了。
經過這幾日的走訪,讓應俊文感覺有些壓力山大,以前自己沒能力,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現在自己有能力了,雖然也開始捐贈希望小學了,但那主要還是圖個名,給自己塑個金身。
自己目前財力有限,別說捐贈幾所,就是捐贈幾十所,幾百所希望小學,對於華夏廣大山區來說,那也隻是杯水車薪。更何況這隻是小學,還是有初中和高中呢。
自己或許沒有那麼偉大,也沒有要做偉人的遠大誌向。但上天給了自己再來一次的機會,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那就能多做一些就盡量的多做一些吧。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吧……”應俊文喃喃的說道。
到了12號,就沒那麼多事情了,一切都按照流程來。先是領導致辭,本來也是要讓應俊文上台演講的,但應俊文經過這幾天的走訪,直接婉拒了,不想出這風頭,把機會讓給了張小北。
然後便是剪彩儀式,之後又和政府領導們一起吃了飯,一套流程走完了,這次的行程也就算結束了。
當應俊文看到那些孩子,洋溢著開心的笑容,高興著蹦蹦跳跳的搬進新學校。這一刻,應俊文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值得的而有意義的。慈善這件事,自己不但要持續的堅持下去,而且以後要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