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頓了頓,又說道:“現在我隻擔心你的威德不足,這才要你從我遠赴邊塞奪回靈經,立此大功,足以服眾。”
無邪未想到聶師道為了讓他繼任靈域師君,竟然如此煞費苦心。他很清楚如果他接受了聶師道的這個安排,他就此可以擁有強勁無級的力量,強大無邊的權力,強盛無比的財富,甚至可以傳承來獲得永生,這是比成為世間的君主、霸王、仙俠更大的誘惑。
與此同時,他也將徹底背叛半生信守的信念,與自己的親人師友分別,甚至與其為敵,遠離光明,從此淪入無邊的黑暗世界。
而他如果拒絕了這個提議,聶師道勢必要收回現在已經融彙在他身體裏的九世前身,聶師道縱然不想滅除他,縱然想要救他,可是失去了這九世前身,無邪毫無疑問的要成為一個經脈、骨骷、肌肉盡碎的廢人,也許很快就因為傷勢過重而立刻死亡。
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在光明中,像一團爛泥一樣悲慘的離開這個世間;還是背叛自己的信仰,在黑暗中,做一個永恒的霸主,永遠的沉淪。
無邪又如何做出決擇。
聶師道看著無邪始終緊鎖眉頭,默然無語,便說道:“我還有時間,你不必馬上就做出決擇,不妨等到我們到遼國奪回靈經後,重新回到這裏時,你再給我答案。”
兩人上路又行,直上紫荊關。
此刻的紫荊關,已經因為宋遼國界西移,由當初的兵家必爭之地變成了遼國腹地,守衛已撤,隻餘一座荒棄的空城。
無邪和聶師道登臨城頭,借著落日餘暉,四下遙望,隻見這關口一靠絕壁,一臨懸崖。回首望去,由此而來的一路上盡是崇山峻嶺,而從這裏向前而去則是一馬平川。
關口之上高寒風涼,樹木長得不甚高大,但是都是盤根錯節,姿態清奇。天風凜烈,與滿山鬆濤相應,極目蒼茫,雖處盛夏之季,卻有秋冬蕭索之感。夕陽方墜入西天,紅霞尚未完全隱去,東邊一輪明日已經升起,冰輪也似,四山雲霧蒸騰而起,峰戀林野漸被去霧遮沒,一時如處幻境。
無邪與聶師道並肩立於崖間關頭,一時都為這群山日隱月出的美景所動,忘了趕路。
聶師道目注天上明月,忽道:“月滿未缺,今天應當是七月十五,是陰世的鬼節。”
無邪聽了心中一凜,他也看到好大一輪明月懸掛在天空,雪亮的月光映得四野清明,光亮幾不遜於日間。算來正是七月十五日夜。
七月十五日於道家來說為中元節,乃是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地官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妖、鬼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世人多於此日祭祀鬼神,以求是地官的赦罪。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佛祖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無嘉言懿行,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七月十五又是民間的鬼節,相傳,每年的這一日陰世與陽間的封靈門大開,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七月十五正是天地間陰氣最盛的一日。
聶師道鬼中師君自居,統率的都是幽冥鬼物,不知選在此時渡關入遼有何深意。無邪望著為月光渡上一層清輝,半隱於山霧在的聶師道,心中突然出一股寒意。
兩人默然並立,各自思索心事,直到月升至中天才又離開紫荊關頭。
紫荊關下又是一道山峽,兩峰對立,如刀劍相峙,中陷深淵,若狼牙虎口。兩人沿著一道壁而建的山道過峽,上麵絕壁參天,無可攀附,下麵深淵無底,雲霧翻騰,山風吹過掠林石,如鬼哭似狠嚷,令人不寒而凜,這就是著名的十八盤險地了。
路近峰巔,崖間陡的凸出一塊巨石,形成一個天然的平台,足以乘載百人。聶師道登臨石台,道:“由此而下,俱是陽關大道,由此直至遼之南京再無一處險隘。”
無邪不答,他正望著對麵的峽頂崖腰,有一隻蒼鷹似被聶師道話語回聲驚起,在空中微一回翔,重又隱於山林中,被得空山夜月分外清幽。
聶師道也望著夜月孤鷹,就在孤鷹回巢的一刻,突然間大聲叫道:“中原諸俠既已至此,何不現身相見。”這喝聲震得峽穀回鳴,直驚得山鳥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