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2(1 / 1)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淩霄不屈已,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這一首《孤桐》乃是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所作。就在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失敗後的第十五年頭,三十八歲時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寫成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他以曆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隻圖“逸豫”,不求改革,終於覆滅的事實為例,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區區小吏的上書言事,自然不會被仁宗所采納,但在朝廷中卻獲得了很大的認同,尤其是被其時尚在藩邸讀書的宗室趙仲貞所重,把治國太平的厚望寄托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

後因仁宗無子,趙仲貞的父親趙曙繼位為帝,即是宋英宗。英宗在位隻有四年就病逝,治平四年,趙仲貞更名為趙頊,繼位為帝,就是宋神宗。這位年輕的皇帝躊躇滿誌,立誌改革,一心想改變宋初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於熙寧元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議論治國之道,在熙寧二年二月拜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委以重任,變法立製,富國強兵,從而揭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