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國 第1章 姚廣孝辭官,朱棣上殿(1 / 2)

有句老話是說:皇上不急太監急。不僅燕軍將軍們甚至連那些投誠的朝廷舊臣也都迫不及待希望燕王朱棣,能夠早一天登基。

朱棣把姚廣孝請進大營,對他說道:“諸將現在是議論紛紛,都想當開國元勳。若說功勞,姚師堪屬天下第一。”這話他絕不是恭維,絕對是心裏所想。放眼燕軍誰有他這般運籌帷幄之中的智慧,假如,當初不是姚廣孝死死相勸,他現在不是階下囚也會朱允炆被流放去荒蕪之地。這不是胡猜,他幾個兄弟被削藩之後下場哪個不是生不如死。故而,朱棣對姚廣孝存在感恩之情,不言而喻。

姚廣孝在椅子上坐定,用手抻展了袍衣,茗了一口茶,三角眼笑成一條縫,幹咳了兩聲,對朱棣笑道:“本僧看到燕王成了一代帝王,已經心滿意足。如果本僧要告辭別去,也似乎不近情理。”

徐夫人身穿淺藍袍衣,發髻飄於耳後,她從外麵款步而入笑著對姚廣孝說道:“這兩天,我和燕王商量,大師最好可以還俗。這宰相之位,是非你莫屬。”

姚廣孝此刻不笑了,一臉肅穆,甚至變得陰沉,他躬身起來,對燕王說道:“若說,本僧不為名利,那是高抬我了。現在,燕王馬上登基,就是大明皇帝,我姚和尚已是出盡風頭。如果在給本僧一頂烏紗帽,可是不是貽笑大方,而是難為本僧之初衷。”他說著轉目看向徐嬛氏,腦門青筋好像都在顫動:“夫人哪,往後,您是大明皇後,每句話都是金口玉言,可不能隨口說出啊。本僧,再次聲明,永不還俗!”他人比較瘦,看似仙風道骨。

朱棣比較精明,這話他沒說叫夫人試探,不想姚廣孝急了。他急忙笑道:“姚師,快坐下。夫人也是好意,還不還俗,又沒人逼你。”

姚廣孝不是故作謙讓,他坐下解釋說:“靖難是被小皇上逼的,不得已以兵救禍,而今天下方定,百廢待興。本僧是一個懶散之人,燕王需要本僧出些餿主意,我是知無不言。”

朱棣笑道:“有你這話,本王心裏踏實多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對於這一點朱棣十分清楚,而要做一個明君更是難上加難。

姚廣孝對著燕王笑道:“燕王放心,本僧做事不會半途而廢,自然懂得善始善終的道理。”

朱棣像是吃了定心丸,囅然大笑道:“四年的靖難之役,使得剛有複蘇的大明經濟遭到重創。尤其是在北方戰區很多地方,又是一派荒蕪。諸多事還離不開姚師賜教。”朱棣也認為姚廣孝老了,需要有個人照顧起居,在大明僧人還俗不在少數。既然姚廣孝不願還俗也不可勉強,隻要他在一些關鍵節點上給些謀略就好。

徐嬛氏站在一旁,思索說:“是啊,百廢待興,奸賊待除,要做事情簡直是太多,縱觀曆朝曆代,何以可以強國以安社稷,何以可以拿來借鑒。?”她這也是肺腑之言,起先,她總以為姚廣孝對什麼事都是異想天開的說辭,如今很多事都被姚廣孝說中,朱棣雖然在北平搞得不錯,可以駕馭一個國家可就大有不同。

姚廣孝客氣道:“本僧,哪有回天的本事,隻是順從天意罷了。”他頓了頓接著說道:“從古至今,強國必須強兵,強兵而又必須國富,老百姓安居樂業。本僧以為,任何朝代建立之初,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

朱棣沉思片刻,對姚廣孝又說:“太祖當朝,名曰洪武,朱允炆在朝,建文,本王琢磨許久,姚師,你看本王起名,永樂如何?”

姚廣孝飲著茶,眉頭一揚:“好啊。這名字好。長治久安,軍民永樂。本僧也研究了太祖的製度,是由皇帝、藩王、外戚、駙馬組成,可以先用著。各地傭兵這樣不好,可以兵權一定要收回來。”

“本王,也有此意。不過,大戰剛過。安穩以後,再來辦這件事。建立一個朝代,不必打仗簡單,這裏還有一個權力再分配的問題。哪一件都必須慎重,弄不好,會留下隱患。”

一四0二年,六月十七日。

這一天的早晨,陽光是格外的燦爛。燕軍大旗呼啦啦地飄舞,戰旗如林,將軍們精神抖擻燕軍隊伍是一派浩蕩……

朱棣一綹長髯飄在胸前,他是無比威嚴的騎在一匹紅色戰馬之上,腰佩一把寶劍,手攬著韁繩,身邊是他的夫人和張蓮氏。此行是,先到了明孝陵參拜了太祖朱元璋,這是必須的他對父皇還是無限之崇拜,沒有太祖何來之大明王朝。何來之,他今天可以走向京城,走向那座無比輝煌的宮殿。朱棣在祭拜了他以後,這才率領隊伍正式進入金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