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即蜂蜜。以生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今用河南白蜜。蓋采梨花釀成。殊勝他產。綱
目果部別載石蜜。即今冰糖也。
<目錄>附餘\考證
<篇名>紫河車
內容:古之本草。不分部類。於人僅用發皮。海藏湯液。旁附人尿。亦不立人部。蓋藥本
人胞。重在人也。用之及人。且列人部。失則已甚。人胞創自陳氏拾遺。綱目雖收而未以為
是
。引崔行功隻言治人之虛失癆瘵偶用之。崔行功雲。炮炙入藥。令兒慘夭。於心何忍。瀕湖
又言吳燮山大造丸用此。然諸藥皆平補。內即無人胞。亦可服餌。今吳門郭氏論此方。謂如
陰
虛精涸。水不製火。發為咳嗽吐血。骨蒸盜汗等症。屬陽盛陰虛。服此耗將竭之陰。為患非
細。夫病未甚不必服。病既甚又不宜服。則後之纂述者於此藥此方俱逸之可也。
<目錄>附餘\考證
<篇名>附考
內容:藥性本草 宋掌禹錫謂藥性論四卷。多與本草戾。未知何人撰。綱目雲。即藥性本草。
甄權
著也。甄權當唐太宗時。年一百二歲。帝臨訪藥性。因上此書。按唐書權本傳。貞觀中權已
百歲。太宗幸其舍。視飲食。訪逮其術。擢朝散大夫。尋卒。年一百三歲。所撰脈經針方明
堂等圖。傳於時。其弟立言亦精醫。藝文誌載甄權脈經一卷。針經鈔三卷。針方一卷。明堂
人形圖一卷。甄立言本草音義七卷。又本草藥性三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則藥性屬立言。
然多一卷。恐並非立言本。綱目實指甄權。未穩。不若但稱藥性本草也。
卷帙次第 古本但列上中下三品。不分部類。自後各家編次不同。綱目先水火土金石。
解要
曰草。曰木曰苞。木。曰金石。曰人。曰獸。曰魚蟲。曰果。曰菜穀。今改編先草木。藥之
本也。次竹。竹說文以草名之。其實非草非木。自為一種。解要依綱目稱苞木。不若竟稱竹
部。次果實。蓋不離乎草木。次金石。古本草首金石。固藥所重也。次穀菜禽獸蟲魚。強半
日用所需。兼屬已疾。人則依綱目最後。綱目謂由賤至貴。愚意藥物已多。必欲近取諸身。
以其餘焉者可。今姑仍舊。且去紫河車。進人中黃。稱近餘附載。庶幾穩當也。
<目錄>附餘\音訓
<篇名>諸藥
內容:藥有五形。(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五氣。(香臭臊腥膻)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
苦甘辛
鹹)五性。(寒熱溫涼平)五用。(升降浮沉中)凡使用。別陰陽補瀉。酌君臣佐使。不待言
矣
。凡作湯液。用水各別。火欲緩。恒令小沸。利湯欲生。補湯欲熱。凡用諸香諸角丹砂芒硝
蒲黃阿膠等。須另研。俟湯熟去 。納入和服。加酒亦然。凡服藥。疾在胸膈以上者。食後
服。在心腹以下者。食先服。在四肢血脈者。宜空服而在旦。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凡
雲等分者。多寡相等。雲方寸匕者。匕匙也。匙挑藥末。不落為度。正方一寸也。刀圭者。
寸匕十之一也。一錢匕。匕大如錢者。五匕。將五銖錢取藥。僅當五字不落。蓋一錢之半。
又雲一字是也。一撮者。四刀圭也。
茲於解要內藥。及製方同用之藥。宜音釋者。並列之。
何首烏同諸藥治血痢。內有草石蠶(見本草綱目菜部。即甘露了。氣平。主除風破血。和五
髒。蟲部另有石蠶。生溪澗石上。一名石蠹。氣寒。主五癃石淋。除熱解結。石部又有石蠶
。生海岸。狀如蠶。其實石也。氣熱。主石淋血結。治金瘡。三者世皆罕用也。)葳蕤(音威
蕊。)紫菀(宛鬱二音。別有白菀。)秦艽(音交。以根作羅紋相交結者良。故名。)柴胡(柴舊
作茈。茈別音紫。在此自讀柴也。)硝(入水即消。又能消化諸物。故名。俗作硝。)山楂(俗
作查。)牡荊子(即黃荊。與葉如杏之蔓荊異。)飴(音移。米糖也。)餳(徐盈切。即飴也。
)香薷(音殊。此讀柔。本作茅。)茹蘆(音如閭。茜草也。)凡使黃柏地黃忌鐵器(二味。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