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段(1 / 2)

可能無止盡的持續上揚。九零年八月,台灣股指跌到兩千多點,答案自動揭曉。

華倫伯菲特說:“要以經營者的心態買股票”。意思是要購買公司盈餘能夠穩定成長、前景樂觀或資產價值高的股票,亦即“公司的實質價值高於股票價格”的股票。

2、成長策略

簡言之,成長投資取向就是:當企業未來具有高度成長潛力時買進,反之則賣出。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判斷企業是否具有高成長的潛力。若買對了股票,如三十年前買到IBM、十五年前買到微軟公司或台灣的台泰人壽,持有至今,成長率都是數十倍或數百倍。

但是也有無數的股票,初期具有高成長的架勢,後來卻發現隻是曇花一現。天底下沒有人具備透視未來的能力,即使彼得林區也承認,其挑選的十隻股票中,也僅有五隻是真正的成長股。但這足以使投資成功。因此,采取成長投資取向的人,必須做到分散投資,以降低成長策略之高風險。

談到產業的成長性,以台灣而言,資訊產業是較有前途的。此外,人們為了活的更久更健康,製藥和生化產業也頗為看好。而政府大力推動的特用化學、環保、航天、電訊、半導體、製藥、精密機械等,都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在服務業方麵,證券和投信事業也會快速成長。聰明的投資人應開始注意,未來會流行什麼東西,如Internet會帶動哪些周邊產業等。

成長策略頗適合於非專業的投資人。即使你沒受過訓練,也沒有時間管理自己的投資,隻要你在不同的產業中分別選擇若幹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進行投資,並長期抱牢,直到它們由成長期邁入成熟期時再賣出,也會有很大的收獲。

3、反向策略

反向策略就是“夏置皮襖、旱聚舟”。當別人都不投資時,投資。當別人都急於投資時,賣出。華爾街有一句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破滅。”了不起的投資人能在大家都看好時,比別人先看壞,在大家都看壞時,比別人先看好。當然,反向策略並非要求你一定要做眾人不願做的事,它僅是提醒你不要隨波逐流。不錯,最佳買進時機或許就是大多數人都不敢買的時候,但若僅基於此原因就買進,似乎又與追隨大眾一樣愚蠢。因為群眾不一定是錯的,重點是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以上三種策略,投資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用一種或合並兩種。如:善於做財務價值分析者,可用價值投資策略,具有前瞻眼光者,可采用成長投資策略,有獨立傾向且能控製情緒者,可采用反向投資策略。

理財鐵律八 黃土即黃金

房地產之所以具有高報酬率,原因有三:

一、土地供給有限。

二、需求不斷增加。

三、通貨膨脹促使實質資產(如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非實質資產(如鈔票)不斷貶值。

根據作者多年的研究發現,現今家財萬貫的人,主要源自三個方麵:一為生而富有,二為創業致富,三為理財致富。而理財致富者,十之八九是靠房地產致富。一九九六年全球十大富豪中,有一半都是以土地致富的。

名列台灣首富及全球第五大巨富的蔡萬霖,他掌握財富的秘訣人人皆知:股票和房地產。他把旗下兩家創造財富的公司台泰人壽和台泰建設的近五成的股票都鎖在保險櫃中,讓它自然增殖。股票在蔡萬霖手中搖身一變成為“不動產”,而真正的不動產又是如何在他手中變成金礦的呢?那就是“有錢就買地,而且隻租不賣”。對於蔡萬霖的不動產出租術,他的三子蔡震宇說:“房地產叫做不動產,就是叫你不要動。短期就賣,頂多隻賺一成或兩成。而幾十年後再賣,價格已翻成N倍。所以房地產的最高境界是出租,而不是買賣。”

房地產投資金額龐大,常使許多投資人望而卻步。再加上房價上漲的速度,往往高於薪資之調幅,使不少人終生成為無殼蝸牛。然而這也是貧富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事實上,投資房地產,隻要不是在房價大漲期間隨眾人一窩蜂搶進的,其風險很小。況且房地產為實質資產,抵押貸款極為容易,再加上其長期投資報酬率高,價格波動看不見,是非常適合舉債投資的工具。因此,我建議讀者平時一有小錢就投資股票,等存夠了一筆錢之後,以適當的方式舉債投資,隻要遵循本書的投資原則,這輩子買個三、四棟房子,應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