悻愛172-xingai-悻愛小說-悻愛故事-
引言
第01章 月經初潮
第02章 情竇初開
第03章 性壓抑
第04章 性無知
第05章 性學習
第06章 初戀
第07章 異性感情
第08章 初吻
第09章 婚前性行為
第10章 初次姓交
第11章 姓交頻率
第12章 姓交方式
第13章 性筷感
第14章 性美感
第15章 姓交反感
第16章 性欲
第17章 手Yin
第18章 避孕與人工流產
第19章 生育
第20章 家庭暴力
第21章 虐戀與強奸現象
第22章 婚外戀
第23章 離婚
第24章 同居
第25章 同性戀
第26章 停經與更年期
第27章 色情材料
第28章 性侵犯
第29章 感情與性的關係
第30章 感情與婚姻的關係
第31章 性與婚姻的關係
第32章 性觀念
第33章 女性性權利
第34章 女性地位問題
結 論 一點理論分析
--------------------------------------------------------------------------------
引言
有一種說法:社會學的主流是非理論的。
我大概就屬於這個主流。自從在美國學了社會學,就對理論產生了反感,後來就常常感到自己成了“理論上的殘疾人”。當然,我不應當拿北美社會學的實證主流為自己辯護,不喜歡理論本是我內心的傾向。
我也不想用自己長大的環境為自己辯護——我總覺得,我生活的前三十年(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人犯了一種“理論過多症”,各種所謂“理論”充斥於我們的生活,連二十歲的大學生都言必稱“主義”。記得我在匹茲堡大學的導師、著名曆史社會學家許倬雲先生有一次感慨地對我說:你們這些大陸來的學生說起話來怎麼總愛用些大名詞。的確,就像一個人因為吃某種東西太多吃傷了一樣,我對理論就有這種感覺。由此你可以知道,當我看到弗雷澤所說的“我確信,一切理論都是暫時的,唯有事實的總彙才具有永久的價值”(弗雷澤,孫瑉編,第9頁)這句話時,我為什麼會對他懷有共鳴甚至是有點感激的心情。
套用毛澤東關於外因內因的說法,上述情況都是外因,內因是我自己總是受到“事實”這個東西的強烈吸引。我做社會學研究,總是帶著一種愛麗絲漫遊奇境的感覺,看到什麼都覺得新鮮、有趣,而且總想像那位小姑娘那樣感歎一聲:啊,真是越來越奇妙了!一件事,隻要不再讓我覺得新鮮、聞所未聞,我的興趣就會立即下降。就因為這個,我做了男同性戀的研究——一個女人做這種研究真是夠奇怪的,我一點也不怪很多國內國外的記者一再對我提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搞這個研究?我猜,他們想聽的是“我是個同性戀”或者“我想幫助同性戀”
之類的回答,可我讓他們失望了,我的回答總是:我覺得這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好題目。我說的是真話。我隻是覺得同性戀這件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這是我做研究的必要條件。當然,它還並不是充分條件。換言之,如果一件事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有可能去研究它,但並不一定去研究它;但是,如果一件事完全不能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就根本不會去研究它。●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