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澡豆

有個鄉下老頭兒,從來沒進過城,城裏人用的東西,他都不認識。但是他的兒子進城工作了,有一次從城裏買了點心帶回鄉下的家,"鄉下老頭兒"吃了,覺得特好吃。再有一次,兒子回家時給他帶回了一塊香皂,老頭還以為是點心,一口咬下去:怎麼這麼難吃啊?!

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聽過這個笑話?

我是在很小的時候,當時肯定還沒有上學,有個小朋友先從大人那裏聽到這個笑話,然後學舌給一起玩的夥伴。不知為什麼,一群小孩兒全都覺得老頭兒咬香皂這個情節特別可笑,於是有那麼幾天瘋狂地互相來回講述,還一遍遍地模仿啃過香皂之後滿嘴苦辣拚命咳嗽的樣子,然後哈哈大笑。不正常的興奮終於引起大人的注意:不許學了,太貧!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學著笑話鄉下人!——從那以後,我懂得了,笑話鄉下人是可恥的行為。同時,懵懵懂懂的,又覺得非常奇怪:鄉下人連香皂都不認識嗎?鄉下人真的很傻啊!

隨著年齡漸長,似乎漸漸領會了這樣一個笑話之所以會在我的童年出現的原因——我家居住的那個"小西天北二區",就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了安置招工進城的農村人,由政府簡單規劃並蓋建起來的一個"臨時性小區",簡陋,土氣,樸素,清寒,混合著農民與市民的氣質,雖然就在八百年古都的近郊,但是卻沒有一天的昨日曆史,不過,卻充滿對美好未來的堅信。如果僅僅以我自身的經曆,再結合中國近代以來的曆史,讀解"老頭啃香皂"的笑話,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從中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西方化、現代化如何進駐中國人的人心,工業化、城市化造成的觀念意識中的城鄉對立,等等。

然而,這個笑話早就存在,早在我出生之前不知多少個世紀,就流傳過,就引發過笑聲:

王敦初尚主,如廁……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瑠璃盌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幹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

用今天的話說,這個笑話是故意"糟改"王敦。編派他做了駙馬爺,卻對皇家的生活品質一點沒概念。上罷廁所,女奴奉上盛在玻璃碗裏的澡豆,卻被王敦誤當成了"幹飯",將其倒在水裏,喝下了肚。既然澡豆是用於便後洗手的環節,因此倒是不難明白它是一種衛生用品。原來,那個嘲笑鄉下老頭不認識香皂的笑話,至晚在《世說新語》成書的時代,亦即南朝初期,也就是五世紀上半葉,其"原型"早就已經廣為流傳。不過,由於生活方式的演變,在相隔千年的兩個笑話中,還是有些細節的不一致。香皂,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樣子,小塊的圓形或橢圓形固體,與中式"點心"在形態上有某種相似性。王敦所麵對的"澡豆",卻怎麼會被倒進水裏?又怎麼可以直接喝下去?它的準確功用又是什麼?

在曆代醫典中,其實存在著眾多的關於澡豆的記載。就以相傳為初唐大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年)來說,其中《備急千金要方》"麵藥"一節有具體製作方法七種,《千金翼方》也錄有四種配方。初看上去,這些配方真是讓人眼花繚亂,如"洗手麵,令白淨悅澤,澡豆方":

白芷、白術、白鮮皮、白蘞、白附子、白茯苓、羌活、萎蕤、栝樓子、桃仁、杏仁、菟絲子、商陸、土瓜根、芎(各一兩),豬胰(兩具大者,細切),冬瓜仁(四合),白豆麵(一升),麵(三升,溲豬胰為餅,曝幹、搗篩)。

上十九味,合搗篩,入麵、豬胰拌勻,更搗。每日常用,以漿水洗手麵,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