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禪:花之卷
作者:黃靖雅
第一篇:水晶之心
無來無去本湛然,
不居內外及中間。
一顆水精絕瑕翳,
光明透出滿人間。
——唐. 拾得. 《無題》
注:水精,即今水晶。
在熱惱的人間做一顆清涼的水晶,以透明的心觀照世界,提醒人生命本有的光明與清涼。
我喜歡水晶那種清涼透明的感覺。人如果能用清涼的智慧對待一切因緣,用透明的心觀照世界,這個紅塵人間將更美麗清淨,更接近我們心念神係的蓮花淨土。
手上戴著一串水晶念珠,像戴著一串叮嚀,一串提醒。凝視腕上的手珠,透明如水,像一串凝結的淚,盈盈然,綻放著清潤的光芒,恍如隨時要化作行雨,布灑人間。係連珠子的是一條紅線,仿佛一條熱腸子,包在冰雪聰明的心中。我喜歡這種清明中包含溫柔的感覺,世事看得剔透,卻仍願抱持溫熱的心情生活,就像在空性的體悟中仍對人世懷著悲憫,這就是佛法動人的地方。
拾得禪師也勉勵我們,要在無明習氣所薰染的五濁人間,涵養一顆水晶之心,澄澈自己,也清涼別人;安靜地煥發自性之光,照亮迷茫的心靈,驅除生命的幽暗。這就是他“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間”的殷切心願。“無來無去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則是拾得徹見本然的生命體悟。真如法性無終無始,無去無來,湛然澄澈地充滿山河大地,超乎一切時間空間而存在。生命現象上有生有死,有青春有衰老,但內在自性如如不動;本來麵目,在父母未生前和辭別人間後,都是一如的。當我們頓悟這個如如不動的自性,找到大安心,就會穿透流轉不息的現象,看到萬事萬物的本質,發現一切有情無情身上所流露的微妙義。如此,對生死流轉,才能真正解脫自在。當身體形貌隨光陰老去,紅塵因緣也風流雲散了,才有一顆完整無瑕、幹淨無染的心,麵對死亡,如麵對另一程生命的起點,安靜無事地進出人間。
拾得,與寒山、豐幹並稱,都是解脫的智者,當時人稱為“國清三隱”。他們垂跡在天台山的國清寺,相傳是佛菩薩乘願示現,在民間留下許多傳奇故事,流播甚遠。
拾得這個名字,就是他身世的由來。有一次,豐幹禪師在山裏的鬆徑上,聽見孩子的哭聲,循聲找去,發現一個數歲大的孩子,由於是撿來的小孩,就喚他:拾得。
拾得和寒山,在國清寺的廚房作洗刷、燒火等雜役,兩人雖操賤務,但身心安然,灑脫自在。常常吟遊歌詠,作詩偈相唱和,一副瘋瘋癲癲的模樣,當地人都不知道他們是大解脫者。
有一次,有位叫閭丘胤的官員,問豐幹禪師天台山有什麼值得師法的高人,豐幹就告訴他:“寒山子是文殊菩薩轉世,拾得是普賢菩薩再來,他們現在正在國清寺廚房裏燒火呢。”
閭丘胤到國清寺後,見到兩人,便立即禮拜。兩人大笑說:“豐幹饒舌,豐幹饒舌!他自己是阿彌陀佛轉世,你不拜他,當麵錯過,來拜我們作什麼?”說完,就離開寺廟走進山中寒岩的石洞。他們一入石洞,洞口自然密合起來,從此消失蹤跡。
如此超逸絕塵的行徑,正印證了他的詩偈——他是顆紅塵中的水晶,透明清涼,澄澈燦亮。讀著他留下來的詩偈,我們仿佛聽見紙麵隱隱傳來,他和寒山子自在的笑聲,發自水晶的禪心。
第二篇:莊嚴的遊戲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
叫我如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