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及出版圖書,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歲時節日裏的中國》 第一部分前言(圖)

年複一年,我們生活在周期性的時空轉換中,從孩提時代至今,約定俗成地在特定時間進行民俗活動。歲時節日帶給我們新鮮、欣喜、娛樂,生活節奏和人際關係得以調整,內心的情感得以表達,節日使生活絢麗多姿。  從元旦的拜年至歲末的守夜,節日有著古老的曆史;無論是清明祭祖,還是七夕乞巧,都有動人心魄的民間傳說;餃子、年糕、粽子、月餅以及臘八粥,這些年節的象征食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含義……人類了解自己的曆史,不能忽略歲時節日。  中國古代對時間最初的認識是那個東出西落的太陽;而經年可觀測到的北鬥星,幫助古人建立了最早的時間係統,借助北鬥,最早確定了春分、秋分兩個分點和夏至、冬至兩個至點。大火星在周天運動中定期出沒,人們借此確定季節和年節轉換。天有十日和十二月的神話思維,導致了天幹、地支的記時法產生。無論是太陽曆,還是陰陽曆很早就是古人的曆法,《夏小正》就反映了一些夏代的曆法。《尚書•堯典》已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歲時劃分,說明商末周初對分、至的認識已很穩定。至戰國時代,二十四節氣最終定型。上古曆法的出現和發展是歲時節日固定和形成的基本條件。  早期人類處於原始的自然崇拜階段。無論是對天象轉換,還是對植物的榮枯,動物的繁衍,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定期舉行崇拜及祓除儀式,其中農事信仰處於信仰之中最古老的層次,與此相伴隨的則是生殖崇拜。人類生死與植物變化同理相類,與時間轉換的天象、物候配合,也會產生節日,可以說伴隨生產、生活的原始崇拜是歲時節日的淵源和基礎。  佛教和道教爭奪民眾的信仰,也給歲時節日的形成和性質增加了宗教色彩,而紀念名人和某些事件促使了節日的形成和固定。歲時節日的形成是各種複雜文化因素互動的結果,長期穩定的農耕經濟結構與家族組織積澱出歲時節日文化,使歲時節日得以發揮其功能。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歲時節日的記錄和資料整理,也有一些研究。儒家經典《禮記》中的《月令》篇,集中體現了歲時節日的理論概括,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唐朝韓鄂《歲華紀麗》、清朝顧祿《清嘉錄》、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則是現存專門記載歲時節日風俗的名作。很多筆記中保留了豐富的歲時節日資料,尤以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粱錄》、周密《武林舊事》著名。一些學者專門從事歲時節日的類輯工作,專科性類書中,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宋朝陳元靚《歲時廣記》、明朝馮應京《月令廣義》均保留了珍貴而豐富的資料。而百科性類書中的唐朝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歲時部》、宋朝李昉等撰《太平禦覽•時序部》、清陳夢雷等撰《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時序部》、《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均係統而全麵地收集了歲時節日的史料。至於保存至今的大量地方誌,對於風俗的記述尤詳於歲時節日,資料非常豐富。此外,東漢崔寔《四民月令》、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等農書,涉及歲時節日的史料頗多。而曆代吟誦歲時節日的詩篇也不少,雖是文學作品,反映出的節俗和時人心態亦有重要價值,宋朝蒲積中編的《歲時雜詠》是係統整理歲時節日的詩歌集。以上僅舉出一些代表性的書籍,至於散見於各種史籍中的歲時節日記載,真是俯拾即是,不勝枚舉。  現代人對於歲時節日的研究不斷有論文發表,從總體上進行把握,則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出了不少小冊子。這些書或從天文曆算探討節日起源,或從民族學探討節日背景的農事信仰,或偏重於民族學資料,或偏重於詩歌,寫得很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是全麵、係統論述不夠,對資料占有不充分,對節日起源、演變、性質、民俗的分析不夠深入,極少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因此,筆者在比較係統地占有資料,特別是地方誌資料的基礎上,注意全麵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日本學者的成果,力圖更準確、細致、係統地反映出中國古代漢族歲時節日的基本麵貌,並提出一些新說。然而這也僅僅是初步的工作,更深入的研究,則期待著將來。  筆者力求將本書寫成具有普及性、能夠雅俗共賞的著作, 因此盡量避免大段引用資料,凡引用曆史資料一般隻在文中說明作者、書名,不做詳細注釋。本書配有較多的圖像資料,既便於讀者理解正文,同時也使本書更加生動有趣,希望給讀者帶來愉悅、輕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