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而逝,轉瞬間便來到了大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九月,八年前會稽縣陳威家出生的那個嬰兒早己過了那個蒙昧無知的年齡,他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大名---陳玉淩。
這個大名自然不是他那個少通文墨的爹所取,而是出自於與他爹同處一室共處公務的中年文士之手。
這中年文士姓王名鞏,字固之,今年三十六歲,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來到會稽任參議文書一職。
平日裏雖然與陳威同處一室共處公事,但除了公務上的交流外也並無甚交情,隻是礙於同事之誼,在陳威苦苦央求之下才幫他兒子取了大名。
自當陳威年齡越來越大,精力愈加不如從前,更兼胸無多少筆墨,己無法有效率的處理衙門裏積壓甚多而又繁瑣的公務。
隻能將職權下放給下麵的人,自己隻管早晚點卯做些份內小事,因此倒是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裏陪伴妻兒。
尤其是近兩年,每當陳威回家看到小陳玉淩與同齡小朋友在院外嬉戲玩耍時,不由怔怔出神,高興平和之餘思緒不由得回到七年前陳玉淩的滿歲宴上。
七年前的七月七日,小陳玉淩剛出生滿一歲,按慣例要大擺宴席請左鄰右舍、遠親近戚、上官下吏前來吃酒以示慶賀。
當然陳威家也並不例外,在滿歲幾日前便廣發請柬,在滿歲當日於院子中擺下七八桌酒席,丫頭仆人往來照料,好不熱鬧!
典史許淮與參議王鞏也親自到場,嶽父餘靈賢早早便來了,連陳通也帶著一家人前來賀喜,其他衙役、門吏也徑自來湊個熱鬧。
與一眾人安排席位之後,陳威便將許淮與王鞏請到主桌親自作陪,眾人談笑風生,祝賀恭喜之語自是不斷。
少時餘氏懷抱剛滿歲的陳玉淩被一眾人簇擁著來與眾賓客見麵,一一行走間傳示於諸賓客,自然少不了祝賀稱讚之語。
待行至主桌時,王鞏接過抱於懷中探看,隻覺隱隱有英氣撲麵之感,心下詫異良久。
便解下隨身玉佩係於小陳玉淩頸間,並道:“令郎天生貴相,必是大有作為者,王某身無他物,便以貼身玉佩贈之,以表慶賀”。
陳威並不是不認貨之人,但見玉佩光華流轉,貴氣充斥,不是尋常凡品,趕忙解下道:“此物乃固之先生貼身之物,更兼不同尋常,價值不菲,萬望先生收回”。
王鞏當即變色道:“玉佩既己送出,豈有收回之理,如若收回,與自食其言何異?陳大人不肯接受,難道瞧不起我王某?”
陳威一聽此言,少時哪裏辯解的了,正尷尬間,一旁典史許淮出言道:“陳大人不必推辭,此乃固之一片心意,不可負之”。
陳威隻好收下重新係於小陳玉淩頸上,心下卻記下王鞏的恩德。王鞏見陳威收下玉佩這才麵目轉好,眾人又是歡聲笑語,自不必提。
這滿歲宴開宴之前還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抓周,抓周是指在嬰兒在滿周歲的時候借助一些物品來預測嬰兒的未來。
在嬰兒的周歲宴上,在其麵前擺上不同種的物品,讓孩子隨便抓取。一般準備的物品是書、幣、錢幣等物品。
抓周的習俗可以一直追溯到魏晉南北朝,那時的人們通過抓周來預測孩子將來是否成才。
陳威家自然也免不了俗,在開宴前自有幾個仆人在正廳空處擺上兩個大桌,上麵擺放著些糖果、毛筆、印璽、胭脂、刀劍、書冊等物品,之後由餘氏將小陳玉淩放在桌上任其自行抓取。
離開母親懷抱的小陳玉淩顯得局促不安,又看著滿桌物品便順手去抓,但因夠不著隻能拚著力氣在桌上掙紮著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