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段(1 / 2)

段文字一直沒有改動。

-------------

1   指德文版。這兩句分別在第163頁和第162頁上。第一章注3。

附 錄 (二)

力比多的大量儲存器

理解這一問題是相當困難的,在第178頁的策1條注釋裏提到了這問題,在第195—196頁裏對這問題有較大篇幅的討論。

類似的描述首次出現在《性欲理論三講》(1905年)的第三版新增加的一章裏,它發行於1915年,但在1914年秋,弗洛伊德即著手準備它的寫作了。有一段寫道(《標準版全集》第7卷第218頁;《國際精神分析學文庫》第57卷第84頁):“自戀力比多或自我力比多是一個大量儲存器,對象精力貫注從中發出,又再一次被收回:自我的自戀力比多精神能量是事情的原始狀態,在兒童早期實行,僅被力比多新近的排出物覆蓋著,但實質上卻在排出物後麵持續著。”

但是,相同的概念在弗洛伊德早期另一處得意的比擬中表述過,它有時作為“大量儲存器”的替換物出現,有時則與“大量儲存器”伴隨著出現。1弗洛伊德在1914年上半年寫的關於肉戀本身的論文的這一段(1914年,《標準版全集》第14卷第15頁)裏寫道:“這樣,我們就形成了自我的原始性力比多精神能量貫注以後從這裏給予某些對象力比多貫注,但前者是基本的、持續存在的,它與後者向對象精力貫注的關係很象變形蟲的身體與由它產生的偽足的關係。”

這兩個類似的描述一起出現在他1916年底為匈牙利雜誌所寫的半普及性的論文(《精神分析道路上的一個困難》“A Difficult in the Path of Psycho—Analysis”,1917年,《標準版全集》第17卷第139頁)中:“自我是一個大量儲存器,那些預定要發向對象的力比多從中湧出,又從這些對象中湧回到大量儲存器中……作為這個事態的例子,我們可以想象一條變形蟲,它們的粘性原生物質產生出偽足……”

這條變形蟲再次出現在《引論新講》(1916—1917年)的第26講中,日期注明是1917年;而儲存器再一次出現在《超越唯樂原則》(1920年,《標準版全集》第18卷第51頁;《國際精神分析學文庫》第4卷第45頁):“精神分析學……得出的結論是自我是力比多真正的和原始的儲存器,力比多隻是從這個儲存器中伸向對象的。”

弗洛伊德把一段相當近似的文字收進了他寫於1922年夏季的百科全書條目(1923年,《標準版全集》第18卷第257頁)之中,接著幾乎立刻著手宣布了本我,這好象是對他早期敘述的一個重大的校正:“既然我們區分了自我和本我,我們就必須把本我看作力比多的大量儲存器……”再有,“從一開始,所有的力比多積聚在本我中,這時,自我仍在形成的過程中,或者還很弱。本我發送一部分力比多到性對象精力貫注中去,於是長得強壯了的自我試圖抓住這個對象力比多,並且把自己作為愛的對象強加於本我。自我的自戀正是這樣一種繼發性的自戀,它是從對象中被抽出來的”。(前麵第178頁注①和第195頁)

這個新的見解看來相當清楚易懂,所以它對於接下來的一句倒成了一個小小的幹擾,這句話寫於《自我與本我》一書發表後一年左右的《自傳研究》(“AutnbiograPhical Study”,1925年(1924年],《標準版全集》第20卷第56頁)中:“在主體的生命中,他的自我一直是力比多的大量儲存器,對象精力貫注從中發出,並且力比多重新從對象流回儲存器。”2

誠然,這個句子出現在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作曆史概述的過程中;但這裏並沒有指出在《自我與本我》中思想的表述改變了。最後,我們發現在弗洛伊德最後寫成的著作中的一本上麵,在寫於1938年的《精神分析學概論》的第二章中有這樣一段:“說清在本我和超我中力比多的行為的任何事情都是困難的。我們所知道的有關力比多的一切都與自我有關,首先,力比多的全部有用的定額儲存在自我中。我們把這種狀態叫作絕對原始的自戀。它一直延續到自我開始向對象觀念員注力比多,把自戀力比多轉變成為對象力比多。貫穿著全部生命,自我一直是大量儲存器,從中力比多精神能量向對象發送,並且它們被再次收回到儲存器中來,正象變形蟲用偽足行動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