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簡介
譚峭為唐末五代道教學者,字景升,泉州(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
幼讀經史,屬文清麗。父唐朝國子司業譚洙之子,訓以進士業。而峭立誌修道學仙,後辭父出遊終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等名山而不複返。於嵩山師事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據南唐沈汾《續仙傳》載:譚峭後居南嶽,煉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入青城而去。
唐末五代,社會動亂。譚峭不求仕進榮顯,而以學道自隱,但亦十分關心世道治亂,民生疾苦,乃著《化書》凡六卷。認為統治者的剝削、壓迫是造成人民痛苦、社會動亂的基本原因,統治者的驕奢淫逸、享樂腐化是加重剝削壓迫、激化社會矛盾的內在因素。提出統治者應用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以醫治社會弊病,實現天下太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企求安定生活的願望。
《化書》成後,交南唐宋齊丘,請其作序傳世。宋齊丘遂占為己有,一時《化書》被名為《齊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續仙傳》為譚峭立傳時,未述及譚峭撰《化書》一事。後陳摶揭露宋齊丘欺世盜名的醜行,稱:“吾師友譚景升始於終南山著《化書》,……授齊丘曰:‘是書之化,其化無窮,願子序之,流於後世’,於是杖靸而去。齊丘奪為己有而序之耳。”自此,始正名為《譚子化書》。
全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計六卷,凡一百零九章,率皆從二字為題。但往述為一百一十篇,蓋原有序篇計之。
------- 相關資料 ------
◇ 關於唐末五代道家譚峭及《譚子化書》
卷一·道化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竊,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蛇雀
蛇化為龜,雀化為蛤。彼忽然忘曲屈之狀,而得蹣跚之質;此倏然失飛鳴之態,而得介甲之體。斫削不能加其功,繩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且夫當空團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求空,見空而不見塊。形無妨而人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哉!
·老楓
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女化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虛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孰為彼,孰為我?孰為有識,孰為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耳目
目所不見,設明鏡而見之;耳所不聞,設虛器而聞之。精神在我,視聽在彼。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補,則是耳目可以妄設,形容可以偽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血氣醉我,七竊囚我,五根役我。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苟無其疣,何所不可?
·環舞
作環舞者宮室皆轉,瞰回流者頭目自旋。非宮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變也,則人自變之。是故粉巾為兔,樂石為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圖臉畫眉,而人不知。唯清靜者,物不能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