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段(1 / 2)

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經常組織人挖河裏的淤泥,既可以保持河道的暢通,不虞多雨時節泛濫成災,也讓田地多了許多養分。

這些積肥的方式林林總總有許多,齊遠恒雖然收集了一些,但是民間肯定還有遺漏的好方法,他建議皇帝向全天下征求更多的方法,然後頒發一部勸農書,將這些積肥的方法昭告天下,並且讓縣裏的衙役們去鄉裏宣講,務必讓全天下的農戶都知道如何因地製宜地積肥。

第三步,則是整備負責農事的官吏,讓他們人盡其職,忠於王事。

農戶們可能種了一輩子田,但是未必人人都精通種田。何時播種,何時澆水,除草堆肥這些事,都是有許多竅門在裏麵的。

有人會種田,他家的收成就好,有人不會,他家的收成就差。

為了勸課農桑,從上古之時,朝廷就設立了專門管理農事的官吏,負責指導農戶們種田。朝中有司稼或者司農等高官,鄉間則有力田等小吏,主管農事。

不過許多歲月過去了,每一個朝代,朝廷設置的機構都有所不同,景朝由戶部主管農事,而水利的修繕則歸於工部,負責臨民勸農的官員,是縣令,鄉間則有裏正來負責農事。

這麼設置,官員是精簡了,但是對於縣令和裏正的要求,無疑提高了許多。若這些人不懂農事,勸農也就無從談起了。

高祖定鼎天下初始,萬象更新,許多官員起於微末,對農事知之甚詳,不會鬧出勸農者不懂農事的笑話,但是隨著承平日久,官場上弊端叢生,人浮於事,不懂農事的戶部官吏,對農桑一無所知的縣令,以及不知農事的裏正,都一一冒出來了。

基於此,齊遠恒建言,對於主管農事的官吏,必須進行農事相關的考核,方不會誤了農時。

第四步,上巳節那日,齊遠恒就當著皇帝的麵提過了,為了方便農戶們灌溉田地,他建議朝廷在各地廣設水車,恩澤天下百姓。

這樁樁件件,都離不開人力物力,特別是第一步和第四步,預計花費的錢糧不在少數。

齊遠恒的這份建言,好肯定是好的,皇帝不是不懂,但是皇帝預備著二次南征,而且他還有件大事沒有辦妥,這錢糧可是永遠不夠花的。

這件大事,就是他的陵寢。

皇帝幼年登基,並沒有一開始修建陵寢,今年他已是而立之年,這陵寢的修建,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他素日身體不錯,從不覺得自己會短命,所以沒有早早就修建陵寢,但是從現在開始修建,修個十年二十年的話,到時候也不至於手忙腳亂。

這兩件亟需待辦的事,都是緊要事,齊遠恒的建言再好,想到這裏麵的花費,景驪就有些猶豫了。

“陛下,農桑才是國之根本,齊兄的這些建議,都是治國良言,陛下為何要猶豫?”衛衍看著皇帝的臉色,驀然想到了什麼,“陛下,若是因為錢糧不湊手,不如臣帶頭捐些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