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3)

《山鄉巨變》 作者:周立波 TXT下載

《山鄉巨變》,長篇小說。周立波作。1958-1960年發表。1955年,團縣委副書記、共產黨員鄧秀梅奉命來到偏僻山村清溪鄉和農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較重的老農卻不肯入社。鄧秀梅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並挫敗了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合作社贏得了秋季豐收。作品善於運用方言土語,富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山鄉巨變》是《暴風驟雨》的續篇。它由正、續篇組成,完整地描寫了湖南省一個叫清溪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藝術地展現了合作化運動前後,中國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時的精神風貌和新農村的社會麵貌,剖析了農民在曆史巨變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和理想追求,從而說明農業合作化是中國農村的第二次暴風驟雨。如同《暴風驟雨》一樣,《山鄉巨變》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山鄉巨變》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又增添了鄧秀妹、劉雨生、李月輝、“亭麵糊”、王菊生、張桂秋等一批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亭麵糊”這位老農,簡直就是《暴風驟雨》中那個逗人發笑的老孫頭的親兄弟,顯得十分豐滿並富有立體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鄉巨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畫一個人物,描寫一件事情。作者善於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通過富有個性的行動,突現人物性格。學習古典小說刻畫人物的技法明顯可見。

《山鄉巨變》具有濃鬱的南國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鄉風水色和當地特有的風情民俗,賦予小說一種特殊的文化蘊涵,並創造出令讀者心馳神往的優美意境。

周立波是駕馭語言的巨匠,《山鄉巨變》中語言洗練流暢,清麗自然;人物對話幽默風趣,含蓄傳神。特別是對湖南方言土語的運用,更見語言大家的功力。

一入鄉

一九五五年初冬,一個風和日暖的下午,資江下遊一座縣城裏,成千的男女,背著被包和雨傘,從中

共縣委會的大門口擠擠央央湧出來,散刮麻石鋪成的長街上。他們三三五五地走著,抽煙、談講和笑鬧。到了十

字街口上,大家用握手、點頭、好心的祝福或含笑的咒罵來互相告別。分手以後,他們有的往北,有的奔南。要

過資江,到南麵的各個區鄉擊。

節令是冬天,資江水落了。平靜的河水清得發綠,清得可愛。一隻橫河劃子裝滿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槳,右

手用篙子在水肚裏一點,把船撐開,掉轉船身,往對岸蕩去。船頭衝著河裏的細浪,發出清脆的、激蕩的聲響,

跟柔和的、節奏均勻的槳聲相應和。無數術排和竹筏擁塞在江心,水流緩慢,排筏也好象沒有動一樣。南岸和北

岸灣著千百艘術船,桅杆好象密密麻麻的、落了葉子的樹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幾艘輕捷的漁船正在撒網。鸕鶿

船在水上不停地劃動,漁人用篙子把鸕鶿趕到水噩去,停了一會,又敲著船舷,叫它們上來,繳納嘴殼銜的俘獲

物小魚和大魚。

蕩到江心的橫河劃子上,坐著匕八個男女,內中有五六個幹部。他們都把被包雨傘從身上取下,暫時放在船

艙裏,有的0 抽煙,有的談笑。有位女同誌翻身伏在船邊上,在河裏搓洗著手帕。。鄧秀梅,你怎麼不走石碼頭

過河?‘一個後生於含笑問她。

‘我為什麼要走那邊過河?’洗手帕的女幹部回轉臉來問。

‘這還要問?餘家傑不是走那一條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