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很長的數學公式。

在這位先師的啟發之下,對改變天氣已經進行過大量的現代科學探索,但至今仍未見成果。一位任《工業研究》雜誌“發明筆記”專欄撰稿人的科學家費列德裏克·朱尼曼,曾經提醒人們注意一個情況,即斯坦福大學無線電科學實驗室的羅伯特·海裏維爾博士和約翰·卡蘇弗拉基斯已經證明,頻率很低的無線電波可以在磁層中引起振蕩。他們在南極使用一根20公裏長的天線和一台5千赫發射機,發現可以將地球磁層調製到產生高能粒子,使其經過級聯進入地球大氣層,並且可以通過接通或斷開信號的方法,讓能流開始或終止。

“通過他們的研究可以得到一個理論啟示,”朱尼曼說,“隻要將較少量的‘信號’注入範艾倫帶,就象超晶體管效應一樣,可以達到控製地球上天氣的目的。”

朱尼曼還作了進一步推測,而且突出了特斯拉的應有地位。“如果象斯坦福大學研究小組所表明那樣,特斯拉的諧振效應可以起到稍動一下信號就能控製浩大能量的作用,那麼我們將這一原理推廣應用,當能影響空中星球的場環境……我們有朝一日會象上帝那樣趾高氣揚地調動星球,指導它們的行進方向。”

要寫特斯拉的傳記,就不能不提那些追隨特斯拉的才華橫溢的業餘物理學家,他們自己製造特斯拉線圈來開展個人研究活動,盡一切努力模仿特斯拉的電學魔術;也不能不提那些年青發明家,他們一心撲在特斯拉的基本專利上,從中反複獲得啟發。

威斯康星州物理學家多林·C·柯克斯埋頭鑽研特斯拉公開發表的著作,製造了兩個特斯拉線圈,第二個線圈為1000萬伏。其理由是:“我個人對高壓工程,特別是高頻射頻變壓器領域感興趣;能促進我對實驗室生產球形閃電方麵的研究,因為設在麥迪遜的威斯康星大學要我拿出一個特斯拉線圈,供他們在1981年春季舉辦的兩年一度的工程展覽會展出。”他和他的朋友還製造了一個特斯拉線圈供一家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作照明之用。電影攝製照明,是特斯拉線圈的通常用途。

根據電氣工程師列蘭德·安德遜的歸納,誰要製造特斯拉線圈,均可以通過閱讀特斯拉的“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筆記”領會到設計結構上的如下幾個要點:

1.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的Q值要根據實際可能越高越好;

2.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的Q值應相等;

3.次級繞組的長度應為有效工作波長的四分之一;

4.在次級線圈中使用“附加線圈”並聯諧振回路(或稍加變更)以增大電壓,這種技術應當采用。

“隻要記住這些要求,”他說,“製造線圈時就會發現,為使次級繞組達到很高電壓,可以省掉好幾百圈。”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斯拉的毀滅性射線情況如何?他的想法靠得住嗎?傳說美國陸軍航空兵的一個研究小組有一項絕密工程,代號為“尼克工程”。如果他們也認為特斯拉的想法很有用處,那麼就可以有把握說,特斯拉的這方麵材料並不象報導所說那樣被“銷毀”了,相反,至今仍然作為高度機密的材料加以保存。

對特斯拉的“秘密武器”,過去特朗普博士有過估價,斯維西有過評議,而在今天,他們的這些觀點受到拉姆伯特·多爾芬的進一步支持。

多爾芬是國際空間研究協會無線電物理實驗室副主任,他探討發明家的著作和球形閃電研究工作已經整整二十年。他指出,物理學和電氣工程這兩門知識領域,自從1930年前後以來按照指數增長方式大大向前發展了。

“自從特斯拉時代發展起來的全部理論和經驗,浩如煙海,要想知道其脈絡就得翻遍幾座圖書館,”他說。“自從1950年以來,或者應當說自從1970年以來,我們有關電學、磁學、電磁理論、無線電通信的數學知識和實際知識,一直不停地象爆炸一樣增長!”

多爾芬認為,特斯拉“也許既對超高壓現象,也對激光以及高能粒子束具有一種直覺的洞察力,但是現在我們對物理學的了解深得多了,因此對於他在晚年提出的許多過奢的主張,我們是不難評價了。”

事實上,認為特斯拉曾經領先研究了激光,這是沒有什麼根據的。他的“遙控力射線”,看來隻是與高能粒子束有關。多爾芬說,我們仍然沒有確切弄清他打算如何應用這種射線,但從現在找到的證據推想,特斯拉可能沒有充分注意到,這種粒子束會受到空氣中分子和原子的作用而被大量吸收或發生散射。無論如何,即使我們比較清楚地了解到特斯拉的打算和意圖,我們也難於把這種射線與目前這門技術的現狀相提並論,須知在這方麵的許多情況屬高度機密,是我們不得而知的。

但是,特斯拉進行的加速帶電粒子的高電壓研究工作,看來確實是今天物理研究方麵的主流。“在這個領域裏”,多爾芬說,“他已比現代直線和環形核子加速器領先一步。這類機器今天達到的能量水平,有數百億電子伏,也就是說,與特斯拉達到過的能量水平相比,至少超出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