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1 / 1)

《還鄉》

作者:托馬斯·哈代

前言

《還鄉》發表於一八七八年,是托馬斯·哈代(1840-1928)創作中期的重要成果。哈代這位英國十九世紀末期的大小說家和二十世紀初期的大詩人,久已為我國讀者所熟悉和欣賞,他的小說和詩歌代表作,如《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卡斯特橋市長》、《三怪客》、《列王》等,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就通過中譯本陸續介紹到了我國。哈代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自覺地奉行文學“反映人生,暴露人生,批判人生”①的主張;同時又自覺地探尋藝術上的不斷創新。《還鄉》正是哈代創作中這種雙重自覺性的體現。

① 引自哈代:《英國小說中的真實坦率》(1890)。

哈代在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回顧他的整個小說創作曆程時,曾將他的作品劃分類別,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名曰“性格與環境的小說”①,其主旨在於反映人在現實生活中與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衝突這一人生內容。這是哈代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

原序

我們如果要替後麵書裏發生的事件假定一個年月,那我們不妨把它安排在一八四○年和一八五○年之間,那時候,那個叫作“蓓口”①的老浴場,仍舊保留了它在喬治時代那種歌舞風光和喧赫聲勢的餘暉殘景,足以使一個孤單寂寥、住在內地的人,在她那樣耽於新異、富於想象的心靈裏,感到那個地方還有令人一心迷戀的吸引力。

① “蓓口”:假名,底本為維口,英國西南海岸海口。向為重鎮;但其最繁盛時期,可說是從一七八九年到一八○五年;因其時英王喬治第三(一七六○年即位,一八二○年卒)每年攜王後和公主們到彼避暑,作海水浴,因此維口遂成海濱勝地。一八○五年以後,喬治因衰老,不再到維口,維口遂漸衰。

故事裏那片鬱蒼淒迷的背景,我用了一個概括的名稱——“愛敦荒原”①——來表示;這個名稱,聯合了或者代表了好些各有真名的荒原,算起來至少有一打之多。這些荒原,實際上本是一種風光,一副麵目,不過現在,它們上麵,有的地方,已經墾成了一塊一塊豐歉不同的莊稼地,或者種成了一片一片的樹林子了,因此它們原先那種完整一體的情況,或者一部分完整一體的情況,已經讓這些強行侵入的田園林樹,弄得有些非複舊觀了。②

① “愛敦荒原”:假名,底本為大荒原,在英國多塞特郡南部偏東,每一部分隨其附近村鎮有個別名字,如坡得勒塘荒原、埤爾荒原等。但其真正麵積,並不如哈代所寫之大。

② 它們原先那種完整一體的情況……弄得有些非複舊觀了:哈代在他一八八八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枯臂》裏說,“那時歲月雖然已經比較晚近,但是愛敦的麵目卻比現在完整得多。現在荒原上的低坡,都叫或成或敗的耕墾,把原先完整一體的大荒原,割裂成許多零散的小荒原了……都有圍籬,把從前享受公用土地權那些人的牛羊攔擋,把從前享受泥炭采掘權那些人的車輛阻隔了……”今(1985)則原難耕墾者已為麥田或樹林,舊觀更渺矣。此小說幾經百年,其背景亦數經滄桑,注中不一一增補。對此感興趣者,可閱英人頓尼斯·凱伊·拉賓孫的(托馬斯·哈代之風景),一九八四年出版,為關於這方麵最詳盡最有權威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