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海往事追蹤報告

中南海往事追蹤報告 序言

地理上的中南海風光如畫

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提到“中南海”這三個字,億萬中國人都會將其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毛澤東等領袖人物聯係在一起。在他們的心目中,中南海已經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新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乃至於領袖的代名詞。

解放後的幾十年間,普通的市民從北京西長安街、北海南大街和府右街望去,隻能看見高高的紅牆綠樹和一片湖泊,而不能涉足中南海院,為此會感到有些神秘。那幢幢以平房為主的古代宮廷建築和大片大片的綠化帶,從衛星上可以一覽無餘,卻也不能細窺內部。

現代人關注“中南海”,是因為那裏是*中央所在地,並演出過一幕幕牽係國家全局的政治劇目。而在全國解放前,這裏是皇家的後花園和民國時代的政務中心,當時便蒙上一層厚厚的麵紗和政治帷幕。

追溯曆史,可以說,有北京建都便有中南海的興建,這片水光和園林相結合的風景勝地,可謂與古都的曆史同步。

根據曆史記載,北京作為城市是在2,200多年前出現的,即戰國時代燕國被定為國都——薊城。從公元前226年秦始皇滅燕直到唐末的1,100多年間,薊城降為幽州,是北方中國區域性的政治和商業中心,軍事和交通的重鎮。不過講起來,這裏還算不上全國性政權(燕國隻是一個割據地區)的都城。

2003年,北京隆重慶祝了建都850周年,其根據便是1153年金朝在這裏建立中都。建都的首倡者,便是那個被史書中罵為“無道之主為最甚”、荒淫至極的金海陵王完顏亮。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專門有一章“金海陵縱欲亡身”,大罵這個昏暴之君。可是他大興土木建北京城,卻還應該算是一功!

金朝擁有中國的半壁江山,中都成為與南宋對峙的北部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講開始具有國家首都的性質。

有了金中都,中南海一帶的建設便大規模展開。金廷下令開挖“海子”,擴充“瑤嶼”,沿湖建造宮殿,植樹種花,並把宋都汴梁“艮嶽”園中的太湖石運到這裏,堆砌假山,建成美麗的風景區。不過當時這裏的名字還不叫中南海,而在開始稱瑤嶼行宮,後來更名為“西華潭”。中南海從誕生起,便是帝王修築的人工湖和遊玩之地。

元代的中南海,是皇室宮殿區的一部分。到了明清兩代,中海、南海風景區相繼形成,有了中南海這一合稱,這裏又成為皇家的後花園,有時也當作處理政務的別宮、關押被貶嬪妃的冷宮。有諸多籌劃、陰謀和暗算,也在這片風光如畫之地進行。清末的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後囚禁時,也是關在中南海的瀛台,於是有了一出令人傷感的“瀛台泣血記”……

進入民國年間,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都將此當成“總統府”,張作霖也在這裏設立名義上號令全國的“安國軍政府”,中南海開始變成了全國政務中心。從五四運動起,一隊隊*請願的學生,一次次雲集在中南海的南端的新華門外,喊出響徹雲霄的口號。

國民黨的北伐結束,把北京改為北平,由都城降為地方性城市,中南海自然也跟著降格,不過還長期充當了北方政務中心。李宗仁曾在此坐鎮近3年,傅作義也是在這裏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條件,懷仁堂內演出了一場場精彩動人的政治劇目。

在“天翻地覆慷而慨”的1949年,古都換了人間,*中央進入了北平並準備在此定都。毛澤東起初不願進中南海,想避開這裏以便同封建宮廷和舊軍閥政府劃清界線。不過,*中央這樣大的一個機關,城內哪裏還有這樣大的一個現成的辦公區能容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