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瀆。宋孝武、蕭▼

"(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眺、琅珊王 瞅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顆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 將平、上、去、人四聲,以此製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 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擻不同,不可增 減。世呼為''永明體''。時有王斌者,不知何許人。著《四 聲論》行於時。斌初為道人,博涉經籍,雅有才辯,善屬 文,能唱導。"

《梁書》四九《庾肩吾傳》(《南史》五〇同)雲:

"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眯、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 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向麗靡,複逾於往時。"

上引《四聲切韻》的作者周顒,為好佛的齊文惠太子蕭 長懋的掾屬。《四聲譜》的作者沈約,為齊竟陵王蕭子 良西邸的賓僚,且是"竟陵八友"之一。《四聲論》的作

者王斌與沈約同時,"初為道人",即為佛徒。周顒"音

辭辨麗,出言不窮,宮商朱紫,發口成句":其子周舍

"善誦詩書,音韻清辯",均為四聲轉讀的問題。永明新

體的詞人已將四聲用到文章中去。之所以稱為新體,

也就是"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在永明體詞人中,

謝、王融亦屬於"竟陵八友"之列。這些人都在佛化 文學環境陶冶之中,都熟知轉讀佛經的三聲。我國聲

韻學中的四聲發明於此時,並在此時運用,是自然之

理,或者說是文學潮流到這個時候,必然要推出的東

西。

總之,四聲與經聲的關係,迄今千四百餘年,尚未 有人略能言及。故司馬光《資治通鑒》一三六於永明二 年記竟陵王蕭子良招致名僧,講論佛法事,全襲用《南 齊書》、《南史》舊文,而刪去"造經唄新聲"之語。謝氏 《小學考》二九錄《南史,陸厥傳》亦不載王斌附傳。這 都是"不了此處"。茲特為發其覆如此。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蘑菇艾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