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寒食清明(一)(2 / 2)

“好嘞,我正好騎個牛兒來放羊,好不自在。”

“哎,我說二哥,你說說就算了,可千萬別騎它,你答應我吧?”

“哈,看把你嚇成啥樣咧。二哥咋不知道這牛懷著犢子哩,你就放心,我比你會照料它!”

北方農諺說:清明前後,栽瓜點豆。大娘留在家裏,允兒領著阿黃去西山鹽坊看攤子,老伯、老大和江濤忙活著到山裏種山戎、點菽。

套好牲口,調好耬,老大牽驢,江濤搖耬。耬舌頭“幫當幫當”響,滾圓滾圓的豌豆粒均勻地撒播在了耬鏵劃開的濕土裏。老伯腰裏束根草繩,草繩上別個鏟子,在田埂上點著菽。

沐浴著習習山風,農人們麵朝黃土背朝天,抹一把臉上的汗水,呼吸著泥土的氣息,說說笑笑播下了新一輪的希望。

整整兩天,鄭老伯家新修的梯田裏種滿了山戎,江濤期待著幾個月後的豐收。

南山岔人跟著鄭老伯一家煮鹽、修梯田嚐到了甜頭。在他們眼裏,剛公子雖然身世有點神秘,但絕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種紈絝子弟花花公子,而是個很在行的莊農人,腦瓜殼開竅,肯吃苦能耐勞。

大家都相信跟著這攢勁後生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跟著江濤修了梯田的幾戶人家,老早就打聽著頭茬種啥作物。看著江濤搖著耬,山戎籽颯颯淌到土裏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向剛公子預訂山戎種了。

還好,江濤的山戎種剩了一麻袋。他將這些種子分給了那幾戶人家,他不收他們的銅子,隻想大夥在農閑時到鹽坊做一兩天工,種子錢就算抵平了。

清明的早晨,鄭老伯說年年歲歲此刻一到,萬歲爺都要在皇宮裏親手給大臣們賜新火。他也拿了火鐮,

打出新的火花,噗嗤噗嗤點燃灶膛裏的幹柴。

“老頭子,今年的桃花開得早,桃花粥熬不成咧。”

“我看榆錢兒結得蕃著呢,讓剛公子領著允兒去捋點,咱們今兒個熬榆錢粥嚐嚐鮮。”

“喂,剛大哥聽見了嗎?阿爺讓咱倆捋榆錢去哩,榆錢粥可好吃咧!”

大自然從來都不吝嗇,清明時節的大山裏,金燦燦的榆錢結滿了一樹又一樹。各家各戶大人娃娃們,挎著籃子,提著籠子,背著背簍,圍著大榆樹捋榆錢。

饞嘴的孩子們爬上樹杈,邊捋邊往自己嘴裏塞。滿嘴滿嘴嚼著,綠色的汁液咕嘟咕嘟咽下肚子。

吃過了榆錢粥,鄭老伯張羅著上墳的事。鄭老伯說自己原籍河東道,祖父因逃避戰亂而流落至此。

老伯提了籃子,裝滿一串串麻紙剪成的錢兩,帶上香火、清酒、粗茶等祭品,領著兩個兒子到東山梁去上墳。

江濤沒有一塊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剛大哥,你也要上墳去吧?瞧,我準備好了祭品。”

江濤感到很驚奇,他沒想到允兒這麼在乎自己,這麼有心眼,心裏對允兒充滿了感激。

“呃——,謝謝允兒,可我不知道先人的墳在哪裏?”

“我娘年年都回不去給姥姥上墳,我們就跪在十字路口,朝著姥姥家的方向燒紙磕頭哩。”

“噢,允兒,我要去一個地方,你隨我去嗎?”

“嗯。”

允兒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