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芝在揚州聞知宋帝、宗室被掠北去,涕泣誓師,率四萬人夜搗瓜洲,準備奪回被俘的少帝及全太後等人。元軍防備森然,不果。
宋恭帝北遷大都後,被忽必烈封為“瀛國公”。1282年,他又被元人遷往上都(今內蒙正藍旗)。青年時代,為避免被害,趙顯自求為僧,往吐蕃習學佛法,終成一代高僧,修訂翻譯了《百法明門論》等不少佛經。至治三年,思宋亡國舊事,趙顯(時法名合尊)作詩雲:“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結果有人持詩上告,元廷認為趙顯其有複國招賢之意,下詔把他賜死,時年五十二。宋朝以文教而興,以文過於武而亡。可歎的是,其末帝之死,也緣於一首詩,真讓人扼腕低回,思索久之。
益王、廣王被轉移途中,範文虎將兵追之甚急。楊鎮一時間奮不顧身,讓楊淑妃的哥哥楊亮節掩護二王及楊淑妃先逃,自己斷後,表示:“我將死於彼,以緩追兵”。途中諸人狼狽不堪,無馬無轎,皆徒步而逃。最危急時刻,二王等人躲於山中七日,斷水絕糧,幾乎饑渴而死。湊巧的是,統製張全(先前援常州見死不救的那位)與數十軍卒恰好往南逃,於是眾人彙合,一同逃奔溫州。不久,宋臣陸秀夫等人聞訊追至,並召陳宜中來見。於是,眾人推益王趙顯為天下兵馬都元師,“檄召諸路忠義,同獎王室”。張世傑在定海接報,率軍來赴。
本來,元朝已經在實際上滅亡了南宋,元軍諸將皆不願再馳往南荒戰鬥,元朝行省官員也大多想放棄肇慶、德慶、封州、梧州等地,認為那些地方地處僻遠,沒有太大軍事、政治價值。大漢奸史天澤的長子史格當時任廣西宣慰使,力排眾議,堅決不同意在兩廣一帶棄戌,並上疏忽必烈,為之分析天下形勢,認定窮寇必追。結果,元朝最終向當地增兵益戌,致使南宋最後一絲複國的希望很快破滅。
本章結尾,還須交待一下賈似道。
賈似道被貶後,不僅陳宜中想殺他,台諫、皇宮侍從以及太學生均上書指斥其誤國當誅。由於與李庭芝關係不錯,賈似道一直逗留揚州,不敢他往。由於朝臣壓力太大,謝太後不得不下詔命賈似道前往婺州安置。“婺人聞(賈)似道至,率眾為露布而逐之。”不久,宋廷又下詔貶賈似道為高州團練副使,循州(今廣東龍川)安置,並派人“籍其家”(抄家)。
為置老賈於死地,陳宜中等人 “尋其(賈似道)平日極仇者監押”。當時,會稽縣尉鄭虎臣因自己父親曾因罪被賈似道下令發配充軍,很想報仇,便欣然報名前往當監押官。當時,賈似道寓居佛寺,身邊尚有侍妾數十人。鄭虎臣一到,把這些美女驅逐一空,撤去轎蓋,使賈似道“曝行秋日中”,又讓轎夫“唱杭州歌謔之,每名斥(賈)似道,窘辱備至。”
行至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黯淡灘,鄭虎臣說:“此處水甚清,何不自投其中以死!”
賈似道連連搖頭:“太皇太後許我不死。”
一路受辱,走到漳州木棉庵,氣息奄奄的賈似道得了痢疾。他一日大瀉數十次,仍舊不死。鄭虎臣也惱,自言道:“我為天下人殺賈似道,雖死無憾!”於是,他衝入小屋,對正蹲踞在虎子(坐便器)上狂拉的賈似道一陣拳打腳踢,把老賈活活打死。素有潔癖且富貴榮華大半輩子的老美男子,最終死於自己一攤稀屎之上。
寺僧舉火焚其屍,付其子歸葬會稽。自被貶到被殺,賈似道遷延了七月有餘。
時人聞其死,作詩諷歎:
“樓台突兀妓成圍,正是襄樊失援時。誤國誤民還自誤,滿庭秋草露垂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