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寺院的經濟來源(1 / 3)

勤儉、開源、節流是經濟發展的不二法門,佛門的經濟也是如此。其次,一般佛教寺院經濟的來源有哪些?歸納有以下十六點。

(一)廟產收租

過去的中國大陸寺廟叢林都是靠田租、房租維持常住所需,例如常州天寧寺,每年需要二三十位莊主外出收租,大約半年才能回來。我住的焦山,光是收租的船,就有十幾條船,每天進出,運不回來的農作物,就在外麵變賣。因為寺院的田地差不多有台灣的幾個縣大,甚至附近幾百裏內也都是他的田地,這是由於過去皇帝不是隻供養某一塊地,有時是撥一個縣或幾個縣給寺廟。像天寧寺、金山寺,收一年的田租,往往可以維持兩三年。

1948年,有人把南京的華藏寺交給我們管理,還包括幾條街的房子。但是我沒有福報,接受以後,南京市的人紛紛逃難到香港、台灣,那許多房子空了下來,沒有人住,也就收不到租金。假如不是這樣的時局,我現在可能在中國大陸擁有許多的房地產。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擁有田產、房屋等許多東西,子孫不勞而獲,得來太容易,對子孫好嗎?我認為靠自己勤勞所得的比較踏實。

社會上有些人也主張積德給子孫,不要把錢財交給子孫。因此,我建議,可以鼓勵在家的信徒們把遺產交給佛教做宗教、公益事業,對本人好,對他的子孫好,對社會好,對佛教更好,佛教可以成立財團法人,將它用之於大眾,等於協助信徒處理財產。

不過,佛教本身不要積蓄財產。基本上,沒有錢比較容易和合相處,人類的個性,共患難比較容易,共富貴比較困難。在佛光山,沒有人喜歡做當家、住持,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沒有錢。如果有錢,就有所爭執,比較麻煩。沒有錢很好,你來、他來,大家都可以參與,大家一同想辦法籌錢。

所以,我認為寺院不要有太多的積蓄,佛光山開山時期,大家辛苦建設。開山完成以後,又陸續開辦出版社、雜誌、佛學院、佛光緣美術館,和西來、南華、佛光、南天、佛教等大學,以及人間衛視、人間福報……種種佛教事業。佛光山不儲財、存錢,沒有錢就不會有意見,不會有爭執,大家同心協力把所有的錢用在各種弘法利生的事業上。

(二)經懺佛事

古代的高僧大德立誌:“寧在蒲團靜坐死,不做人間應付僧。”出家眾也並非都不誦經。我們到殯儀館、太平間念經,是結緣,是幫助別人的,如果出錢講價,則與我的誌願相違。

我初到宜蘭時,台灣水泥公司常務董事的母親過世,縣政府社會科科長告訴我:“法師,林夫人過世了,你去拈個香,你建講堂所用的水泥,他們會全部捐獻。”

這原本是一件結緣的美事,但一聽是這樣的買賣,我當下拒絕。第二天,另一位老太太往生,我心甘情願去為她主持誦經、告別式,甚至走路送葬。我覺得佛法的可貴是無價的,它不是用條件可以交換的。未來的法會佛事應訂立一個原則,如果信徒心裏存有“我平常供養你,將來我往生,你幫我念經。”這樣的觀念是不如法的,佛法不講代價,應該是服務的。

佛事的進行不要過分,不要鋪張,應以簡約、莊嚴、隆重、紀念性為要,以為亡者做修橋、鋪路、捐獻種種功德代替誦經超度,不但節省喪葬費用,也為社會做好事。另外,也可以提倡集體超薦,不需大費周章。佛教應該慢慢引導社會改良風俗習慣,不可助長社會一些不當的要求。

(三)靈骨塔

自古以來,中國大陸的寺廟不單給人供奉靈骨,並且提供給人停棺之用。又如過去基隆極樂寺就是提供停棺,高雄義勇寺也有停棺的服務。因為,過去的風俗,是家裏有人往生,往往要等到某人回來才能埋葬。以前的交通不方便,可能等個半年、一年才能安葬;或是特別看風水、日期,看好了才可以埋葬,所以就借寺廟停棺。其實,佛教不應助長這些迷信,應該幫助信徒建立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的觀念。

從曆史上看,寺院的靈骨塔是一種慈善事業,是對社會大眾的服務、貢獻。佛教的靈骨塔和商人建靈骨塔不一樣,寺院裏早晚有人誦經,平時有人管理,春季、秋季都會舉辦祭祀法會。寺院可以建靈骨塔,因為人生無法避免生、老、病、死,佛教應該替信徒服務。比方美國西來寺也建有玫瑰陵,為什麼?雖然美國有好多美麗的墓園,但是許多華人往生,亡者的家人卻寧可把他送到西來寺。他說:“師父,我的爸爸不會英語,跟那許多外國人住在一起不能溝通啊!”他的想法沒有錯,同一個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成為同一個民族,他最後的歸處,也會選擇和自己同一種族的地方。

經營靈骨塔是學習菩薩道,尤其靈骨塔的安奉,是人一生的最後一站。它可以讓我們學習“無大無小”的精神,出家人務必記得,我們是為信徒服務的,所有的佛事是義務的、是奉獻的、是隨喜的、是與對方結緣的,不可以上班的心看待。亡者家屬可以供養,但我們不能訂價,佛法無價,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動我們,因為佛門有佛門的價值觀。

(四)法會油香

台灣佛教舉辦法會的情況很普遍,所謂“法會”,應該是以法為會、以法為師、以法為軌、以法為樂,法會一定要說法、弘法,否則隻能稱“齋會”,隻是來吃一餐。

法會有教育的意義,說法的內容包括如何培養正知正見、三世因果、業力報應、群我關係、怎樣做信徒、怎麼在家修行……其教育意義更為重要。

寺院可以舉行法會,但不特別發請帖通知,因為信徒可能一場法會同時收到好幾家寺院的請帖,這家也應付,那家也應酬,造成他們的為難。若要公告,則在寺院門口貼布告即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