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以為娃兒可以是選配(1 / 2)

人生就是這麼無常,當你可以輕輕鬆鬆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你總不把它當回事兒;可你心心念念想要得到它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沒有原來那麼容易了。

大人們總是教育我們珍惜這個、珍惜那個,可是如果我們沒有親身真正失去過什麼東西,我們永遠也不會懂失去的滋味,也永遠不會懂什麼是珍惜。

大人們總是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經驗嚼碎了一口一口喂給我們,卻很少意識到我們會不會“消化不良”。成長沒有捷徑,也沒有盡頭;如果非要給成長定義一個盡頭的話,那就是死亡。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我們能夠決定的隻剩下怎麼活。

我要講給你們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愛恨情仇,沒有雲波詭譎的豪門密事,沒有爾虞我詐的職場風雲,隻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及至一群人普普通通的家長裏短。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一個中年人在時代變遷下、在人生經曆中不斷成長的故事。

我叫耿枳,南橘北枳的枳。《晏子春秋》有言: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母親說人生多逆境,枳雖苦澀,起碼在逆境中尚能生存,就以枳為名吧。母親說的果然沒錯,隨著年齡增長,在生活的泥潭裏不斷摸爬滾打,我越來越佩服母親的先鑒之明。

我媳婦兒叫楚菁菁,本來是她父母隨便取的名兒,她卻熱衷於在典籍中尋找依憑。奈何文學素養尚欠些火候,一直沒尋摸到拿得出手的典故。直到後來我把《詩經?小雅》中的《菁菁者莪》抄送於她,才了了她多年的心願。

媳婦兒有些孩子氣,說白了就是有點二。2015年結婚的時候,我倆已經雙雙二十七歲了,妥妥的晚婚晚育。可那時媳婦兒還不想生娃兒,還想過過傳說中的二人世界。“老公,我還是個孩子嘛”,一句話就讓我倆在采取措施上多花了三年冤枉錢,也讓我們在此後的歲月裏“有幸”體驗了別樣的、異彩紛呈的生娃兒之路……

很多人都喜歡用命運這個詞,在別人讚賞你的成功時用作虛偽的謙虛,在別人鄙夷你的失敗時用作自憐的安慰。我以為的命運就是出身和心態,很大一部分命運在父母喜結良緣的那一刻早已經注定了,我們可以掌控的似乎隻剩下心態。如果把這部分的掌控權都拱手相讓了,那麼人生豈不是很可悲。

我這人一切都看得很開,對於生娃兒這件事情尤其看得開,晚生就晚生嘛,不生都成。在我的觀念裏,媳婦兒是用來疼的,不是生娃兒的機器。其實我覺得娃兒也不是什麼人生的必須品,所謂傳宗接代也不是關乎宇宙存亡的大事兒。再說了咱也沒有愛因斯坦的智商、沒有王健林的財富,不生娃兒也不會對社會進步造成什麼困擾。人生苦短,活自己不是也很好嘛,為啥非得生個娃兒替你圓夢,以為他好的名義可勁兒蹂躪他的人生!

我原以為娃兒可以是“選配”,對於我這種開車隻開最低配手動擋的人來說,貿然加個真皮座椅反而會覺得渾身不自在。曾有那麼一段時期,我堅定地認為在當前的社會壓力下,娃兒應該是屬於有錢人的“奢侈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消費不起的。網上曾盛傳有人算過一筆賬,現在養個娃兒的費用足夠買架戰鬥機了。我不是常香玉,也捐不起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