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正知正見,人們就能明因識果,了解業報緣起,明辨是非善惡。也唯有正確的觀念,堅定的信仰,才能開發般若本性,完成圓滿人格。

對於很多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對於大千世界,乃至整個宇宙人生,也都別有一番不同的見地。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見解也就不一致,但是並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見”。由於世俗的塵垢累積日深,使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蒙上了汙染,以這顆不再是明鏡的心去觀察世象,難免會產生偏差的見解。如何培養正確的知見,把握真實的人生,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兩千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開悟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救度眾生。但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卻和世人妄知妄見大不相同。例如眾生以五欲為樂,佛陀卻認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體證真如佛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麵目、真實生命,然而眾生卻認為它是虛幻不實。眾生在六道輪回的生死大海中浮沉,卻拒絕佛陀慈悲救度。成道後的佛陀,想到他所證悟的知見,不易為一般凡夫眾生所接受,為了激發眾生重法的心,曾想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後來由於梵天的勸請,更為了憐憫深具善根的少部分眾生,因此才住世講說佛法,普施甘露。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相識但是不相知的人,由於彼此見解不同,而產生無謂的爭執。如社會上有些人看到出家人就說:“真可惜,你為什麼要出家呢?”

出家是一條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慶幸歡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棄真理之門,不是更令人惋惜?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應該摒除己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才不會失之主觀。

一般人對於宗教信仰缺乏一顆虔敬的心,認為宗教是用來祈福求財、消災化凶,進趨名位富貴的工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義在於犧牲奉獻。譬如一些信徒,以為念佛就能事業順利,念佛就能財源滾滾……如果將佛菩薩當成財神爺、保險公司,這種貪婪的功利態度,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施與行慈的悲心相應呢?

也有一些信徒抱怨說:“我長年吃齋茹素,仍然體弱多病,不離醫藥。”

他之所以吃齋,並不是站在慈悲的觀念上,而是為了益壽延年、長保健康而吃齋,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身體要健康,必須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製,有適當的運動,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假如能夠懷抱佛菩薩不忍食眾生肉的慈悲心去吃齋,並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夠由心理的健康發展至身體的健康,所謂“心廣體胖”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對於世間的一切,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陷入愚癡。佛教對知見有什麼看法?以下分為四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