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陛下,你這些見解過於深奧。讓我們回到更輕鬆、更具體、更能引起大眾興趣的話題吧。我想討論的是那些決定人們歡樂或悲傷、富有或貧窮、生病或健康的東西。簡而言之,任何東西,隻要人類能利用,讓生活用稱心如意的褒獎回饋那些用心過活的人,我就都有興趣。
答:非常好,讓我們就像這樣直說吧。
問:你總算開竅了。陛下你總愛偏離正道,糾纏於深奧的細節,可是大多數人既不理解這類東西,也無法用其解決自身問題。莫非你的既定策略就是用一些模糊的答案應付我的提問?如果你真是這麼打算的,這一招實在狡猾,但它根本不管用。繼續往下講,多講一些因為隨波逐流直接導致悲劇和失敗的例子。
答:為何不允許我多講一些因為理解並運用了“目標明確”這一原則,而收獲成功和喜悅的例子?
問:我發現,有時候,那些目標和計劃都明確的人,卻在實現了其人生追求後發現那根本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那該怎麼辦?
答:一般說來,一個人若想擺脫任何東西,隻須運用當初他獲得這樣東西時所使用的目標明確這一原則就行了。假若一個人以完全平靜、滿足、快樂的心境生活著,那麼,他不想要的任何東西都會繞著他走。人們會被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煩擾,如果向之屈服,說明他不夠堅定。他是個隨波逐流者。
魔鬼說:假若一個人以完全平靜、滿足、快樂的心境生活著,那麼,他不想要的任何東西都會繞著他走。
莎倫的評注:有多少人真正滿意於自己的生活?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拚命“不甘人後”的社會,我們難道不能從這句話中有所領悟嗎?在你的人生中,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你想要敬而遠之的?記住,當你感到煩惱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記住魔鬼的話:“人們會被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煩擾,如果向之屈服,說明他不夠堅定。他是個隨波逐流者。”
問:那些在婚姻生活中不再彼此需要的人呢?他們是該離婚呢,還是因為姻緣真的由上天注定的,簽下婚約的雙方要永遠被契約捆綁在一起,哪怕事實證明這樁婚姻對雙方而言都是痛苦的?
答:首先,讓我更正“姻緣皆由天注定”這樣的老話。我清楚有些姻緣是我作弄的結果。永遠不要強迫想法不一致的人維持婚姻關係或其他任何關係。觀念上的摩擦和思想上的一切衝突都必然導致隨波逐流的習慣,也自然會讓人陷入不明確、不堅定的境地。
問:難道有時人們不是因為責任而彼此捆綁在一起嗎?這種責任束縛著他們,讓他們無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答:在現有詞彙中,“責任”二字是最常被誤解與濫用的一個。每個人的首要責任是他自己。每個人都對自己肩負一份責任,那就是探索怎麼才能過上充實而愉快的生活。除此之外,如果一個人在滿足自我需求之後,尚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那他就可以擔負起幫助他人的責任。
魔鬼說:每個人的首要責任是他自己。每個人都對自己肩負一份責任,那就是探索怎麼才能過上充實而愉快的生活。
莎倫的評注:雖然希爾逼迫魔鬼要準確回答問題,但魔鬼當然隻會從魔鬼的角度回答。特雷莎修女和聖雄甘地可能會在這個問題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嗎?他們一生都在服務他人。你有什麼看法?你覺得找到一個充實而快樂的人生是生命的第一要務嗎?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說法——如果想對他人真正有所幫助,就必須首先照顧好自己?特蕾莎修女和聖雄甘地有可能通過對別人的幫助,而獲得充實、快樂的人生嗎?
問:這難道不是一種自私的人生態度嗎?難道自私不正是妨礙人們找到幸福的原因之一嗎?
答:我堅持自己的觀點,沒有任何責任比一個人對他自己肩負的責任更為重大。
問:難道一個孩子不欠生他養他的父母一定的責任嗎?
答:絕非如此,情況恰恰相反。是父母欠孩子們所有的應該傳授給他們的知識。此外,父母們還在一種錯誤的責任感的推動下嬌縱孩子,而不是敦促孩子追求並獲取第一手知識。他們這樣做往往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寵壞了他們。
問: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的看法是,父母強加給孩子太多的幫助,反而會引發他隨波逐流的習慣,讓他在所有事情上都變得猶豫不決。你認為,需要是最睿智的老師,挫敗之中蘊含著等量的收益,任何不勞而獲的東西都可能演變成禍事,而非幸事。是這樣嗎?
答:你完美無誤地表達了我的哲學。我的哲學可不是什麼空頭理論。它們是事實。
莎倫的評注:希爾說:“任何不勞而獲的東西都可能演變成禍事,而非幸事。”我們在拚命“給予”孩子更多的東西,莫非我們真是在“禍害”他們?這個說法發人深省,對於父母是極好的建議。
問:你不提倡為了實現心中的目標而祈禱?
答:恰恰相反,我提倡祈禱,但絕不是那種內容空洞、毫無意義的乞求。讓我束手無策的是那種目標明確的祈禱。
問:我從來沒想到這也是一種祈禱方式。這怎麼可能?
答:事實上,目標明確的祈禱是人們唯一能夠信賴的祈禱方式。它能讓人們通過運用催眠節奏,達成確定的目標——你隻須從全知全能的偉大宇宙寶庫中調用催眠節奏的力量就行了。說不定你想知道怎樣才能調用催眠節奏。有明確的目標,並持續不斷地為之奮鬥就可以了!
問:為什麼大多數祈禱都沒有成效?
答:誰說沒有成效?所有祈禱都會帶來祈禱者祈盼的東西。
問:但是,你剛剛說隻有目標明確的祈禱才是唯一可靠的祈禱。現在你又說,所有祈禱都會有結果。你這是什麼意思?
答:這並不矛盾。大多數祈禱者隻有在其他一切手段皆不起作用時才去祈禱。他們祈禱時自然擔心自己的祈禱得不到回應,滿腦子都是恐懼。果然,他們的擔心害怕就應驗了。
那些擁有明確的目標並堅信目標會實現的祈禱者,啟動了那個能把人的主導願望轉化為對應物質成果的自然規律。祈禱就是這麼一回事。
有一種祈禱是消極的,隻會導致消極結果。另一種祈禱是積極的,帶來的是肯定的、積極的結果。還有比這更簡單的嗎?
有些人哀號著,乞求上帝替他們承擔所有煩惱,還要求上帝將人生的所有必需品和奢侈品都賜給他們,這樣的人懶惰至極,他們不會利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自己想要的東西,並將其轉化為現實。
當你聽到一個人祈禱得到那些通過個人奮鬥便可獲得的東西時,你便能斷定,這是個隨波逐流者。全知全能隻喜歡那些能理解、順應他的規律的人。他絕不會因為某人品行良好、討人喜歡,就優待他。上述品質確實可以幫助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與人溝通,但是,使祈求得以兌現的那個源泉並不會被這些優點打動。大自然製定的法則是:“知道你想要什麼,順應我的規則,那麼你就可以得到它。”
莎倫的評注:在以上這段問答中,希爾進一步探討了宗教與個體的精神信仰及責任之間的關係。
問:這符合上帝的教導嗎?
答:完全符合。而且,它也符合所有真正的偉大哲學家的教導。
問:你的目標明確理論是否與科學家的人生觀相契合?
答:能否做到目標明確,正是科學家和隨波逐流者的主要區別。科學家們正是利用目標和計劃都要明確這一原則,逼迫大自然向他們交出了其最深奧的秘密。也正是利用這一原則,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白熾燈,以及其他大量的造福人類的東西。
問:這麼說,不論一個人從事世間的何種職業,成功的第一要素都是擁有明確的目標,是這樣嗎?
答:完全正確!任何教導人們探究事實,並通過正確地思考,將事實納入明確計劃的東西,都會阻礙我的事業。倘若這場波及全球的知識渴求風潮繼續高漲,那我的事業在未來幾個世紀內就會分崩離析。在無知、迷信、心胸狹隘、充滿恐懼的環境中,我生機勃勃。但是,如果那些獨立思考的人,通過適當的籌劃,將確切的知識變成了明確的計劃,我就無法立足了。
問:你為何不取代全知全能,用你的方式操控所有一切?
答:你還不如問我這個問題——為何負電子不取代正電子而完全控製電子。答案是,對於電子的存在,正能量和負能量同樣必不可少。一直以來,它們棋逢對手,難分勝負,彼此製衡。
這就是你們所謂的全知全能和魔鬼。我們倆分別代表著整個宇宙係統的正麵力量和負麵力量,而且,我們恰好彼此製衡。
如果這種平衡發生了哪怕最微小的改變,整個宇宙係統都會迅速分解為一堆沒有生命的物質。現在你明白了吧,為何我不能把全世界占為己有,讓它按照我的方式運行。
問:如果你說得沒錯的話,你和全知全能擁有一模一樣的力量。對嗎?
答:說對了。我的對手——你們叫作全知全能——通過你們叫作好的、積極的自然力量表現出來,而我則表現為你們叫作壞的、消極的力量。好和壞兩者唇齒相依,同等重要。
問:你能從折磨人類中得到什麼好處?
答:我的對手從幫助、安慰人類中得到多少好處,我就從折磨人類中得到同樣多的滿足。我和他都通過我們既無法改變也無法躲避的自然規律,表現著自己的本質。
問:這麼說,宿命論是有道理的。人們生來就注定是成功還是失敗、是悲慘還是幸福、是好還是壞,他們對此毫無辦法,也不可能改變自己的本性。你是這個意思嗎?
答:絕對不是!不論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每個人都有廣泛的選擇空間。每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大腦,要麼接受、傳達正麵的思想,要麼傳達消極的思想。這個至關重要的選擇塑造了他整個一生。
問:我把你剛才所說的要點概括為:人類要比你和你的對手擁有更大的自我表現的自由,是這樣嗎?
答:確實如此。我和全知全能都受製於不可更改的自然規律,都無法用任何不符合這些自然規律的方式展現自我。
問:那麼,人類真的擁有全知全能和魔鬼都不曾獲得的權利和優待。是這樣嗎?
答:千真萬確,但你最好別忘了加上這一句——人類還沒有完全醒悟,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這種潛能。他依然視自己為地上的蟻螻,但實際上,他擁有的力量比其他所有生物加在一起的力量還要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