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邊關危城 風聲鶴唳(1 / 2)

公元一六二二年春,後金天命六年,努爾哈赤率大軍向遼河對岸進發,想攻下遼西重鎮——廣寧。

此時任遼東經略史與兵部右待郎的是熊廷弼,明熹宗朱由校命他回京複職。他製定了一套固守遼西並以圖恢複的戰略防禦方案,他稱之為“三方布置策”。

明熹宗在禦書房詔見了熊廷弼本人,並單獨與他談過。

他們將遼東軍事防禦圖掛在牆上,就和明熹宗說:“臣所製的三方布置策,即為:以廣寧為中心,重點防禦,部設馬步大軍,沿河防守,以形成有力的軍事態勢,迎擊後金主力;在天津、登州、萊州三地各置舟師水軍,在海上牽製住後金軍力,分散他們的兵力;在山海關設經略,統轄三方。當各路軍隊集結之後,再三方並舉,實施有效的反攻。”

明熹宗聽了之後,笑到:“此方略主要是以守為攻,以重點彷禦代替主動攻擊,使後金軍難以找到突破口!這個方略,甚好!熊愛卿為遼東經略,那麼,魏千歲推薦了進士王化貞為廣寧巡撫,駐守廣寧以輔住你鎮守遼西地區。”

熊廷弼怎麼也沒想到,這是設好了一盤棋局,卻又讓王化貞給生生砸掉了!

魏忠賢打壓東林黨羽,熊廷弼也自然在他的監控之中,他讓王化貞去,心存的卻都是詭計。

熊侍郎的鎮守方略,是王化貞反對的,王化貞強烈要求要以攻為主又分散兵力。前者是公心,後者是私心,隻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罷了,王化貞可是魏千歲的人。

王化貞這日臨去遼東之前,魏忠賢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府裏,吩咐他說:“皇帝讓熊廷弼做了遼東經略,他也不用高興。他的防禦方案是好,可很不合我的心。孫承宗難拉攏,那熊廷弼也是個不識時務的人!我魏千歲這裏走得正好,不遠處卻又出現了幾個絆腳石,擋我的去路!不清理又怎麼行?你就去反對熊廷弼,到了遼東,你給我好生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一有異常,就飛鴿傳書予我!他做什麼,無論對與錯,你隻反對到底就是了。其他的事,就由我魏千歲處理。”

“是,千歲!”王化貞應到。

他們都是不顧大局的人,隻知爭鬥,卻不把守防邊關之事看重。王化貞一到了廣寧,他就找熊廷弼的茬,不是說他這兒錯了,就是說他那兒不對。

反正,熊廷弼就是他們閹黨之人的刺,他就是做什麼都錯。王化貞又不是個有原則的人,是非之心皆無,把盤剝別人也做成了自己的公事來做,就隻會自吹自擂。

在廣寧城,當遼陽失陷之事傳來,熊廷弼就慌了,立馬開始了他針對後金進攻的軍事防禦體係的布防事宜。

但死對頭王化貞一到他府中便說這樣做不好,應該主動出擊後金軍。

王某將熊廷弼的防禦策略都全部打亂,熊廷弼就和他在府內爭執不下。

他們還翻舊賬,熊廷弼也不不讓著他,王化貞也是不輸那口氣,就較量得不可開交了。

熊廷弼是個軍事專家,年四十左右,以前曾因軍事失利而被皇帝趕回家去了。但人非聖賢,明熹宗又不懂軍事布防,就再次請他出山來,坐鎮廣寧,守住遼西。

後金已將大明廣大的遼東地區都吞沒了,疆域正向遼西擴展。熊侍郎守得住,錦州、寧遠等城就保得住了。否則,也都是後金的虎口之食,將被吞下是遲早的事。

可是,爭利的王化貞與熊廷弼一談到防禦,也就牽扯起了各自身後的恩怨,吵得天翻地覆。

王化貞是個軍盲,也就是對軍事防禦的基礎理論都不知道。他就知道要與後金打架才是王道,什麼防禦啊設點布軍呀,他基本上就沒什麼概念。所以,他就一概反對。

那魏千歲利用了他,他都不知道,就是強出頭,也不顧後果。而且,他堅信會贏,那些後金人也都是些笨蛋,是挨不過他的揍的。

“守住廣寧,再以守為攻,我們才能有勝算!如今,後金把遼陽都攻下了,我們遼西走廊就直接暴露在了努爾哈赤的眼皮底下!如若我們貿然出擊,後金就會打散我們軍力,再把別處吃掉,那時,我們後悔都會來不及的!”一個身壯體健的男人穿著經略史之官服,在屋中另一個體瘦偏清的男人說話。

“?你是怕了後金人嗎?他們來呀!老子就是要揍他個落花流水屁滾尿流的!養了軍隊,不就為了攻打敵人嗎?熊侍郎,你畏畏縮縮地躲在後方,他們隻會打你!什麼以守為攻?他都打過來了,還等著你去打他,他豈不就隻是個傻瓜了嗎?我隻知,守不是我的行事方式,防禦之策,我也不要它。我主張分散兵力,待努爾哈赤那個老東西來了,我隻打他就是了!”王化貞和熊廷弼在桌案前對立,府中都是廣寧的守軍,旌旗迎風招展。

“打,打什麼?努爾哈赤打來了,他不會自己和你打!他手下的人才多不計數,那些王孫貝勒也不是等閑之輩。不是有武藝,人家就有智有謀又有勇,他們會像你這麼打仗嗎?這是關乎廣寧之安危的大事,你不可以開玩笑!這不是小孩子打鬧,還牽係著大明邊防的安全與民生之治。會打架的不一定是英雄,還可能就是個狗熊罷了!因為城池是死的,而後金軍是活的。他們不傻,會找到我們的弱點,再奪走城池,那就真是玩兒完了!你分散兵力,我布防還有何益呢?”